朱煜: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 朱煜,中学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签约作者。出版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还在路上》。主编出版《新语文参考古诗文卷》,《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编写出版《古诗全脑学习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诗大序》中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是从用诗歌管理国家,教化社会的角度来说的。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对诗教的重视。古人认为诗可以观,即通过诗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诗可以怨,即通过诗歌让百姓发泄不满平复心情诗可以兴,即通过诗歌移情兴发,涵养性情诗可以群,即通过诗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使人温柔敦厚。可见,古人认为的诗教不是简单地把诗歌作为教学对象,更多的是将诗教目标指向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在体会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时,就不能简单地从掌握表达能力的角度去理解。由此,我们也就明了了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有了目标,具体如何教呢,古人也有很好的经验。比如《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在脍炙人口之作中选择更重要的,这就保证了入选作品的普世性。每体得数十首则保证了初学者对诗歌的形式有全面的了解。为家塾课本指明了此书的适用范围。用现在的话说,这几乎就是在交代教材编写原则。 再看鲁迅的祖父在教孙辈读诗时所讲的话: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隽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诗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鲁迅的祖父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谈论诗歌学习。先读一眼就能看懂的,而隽永的意味又可在看懂之后慢慢回味。再读陆游的诗作,因为诗中多越事,可以让鲁迅弟兄们了解绍兴乡土知识,同时志高诗壮也是符合少年的状态的。有了这些基础,再去感受苏轼的雄健,李白的清逸,就方便了。最有意思的是,老先生特别指示哪些诗不必读。到底可读还是不可读暂且不论,只说这番思考,就是很难得了。过去一直说古代儿童教育如何违背儿童的天性,现在看来,也不尽然。每个时代都有新与旧,好与坏。 小学生学任何东西,激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激发古诗学习的兴趣呢?我想,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在生活中用得上,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此时兴趣自然会产生。所以在教学中,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合理地使用视频、照片图片等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口语交际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 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通俗易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位教师这样教: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连严谨的学者程颢都觉得盛情难却了,你知道他在春天干什么了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说说看。 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1。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2。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执教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计了巧妙的提问和导语,让学生通过交流自然而然地理解诗句意思。这样,古诗与孩子的关联度就更高了。整个教学过程松驰自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很开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不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课堂充满张力和活力。 朱自清先生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可惜即便是在朱先生生活的年代,吟诵也已经被视为落伍的事物。朱先生说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其实,吟诵本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写诗,大都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动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所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是符合古诗特点的。一地有一地的民间小调,于是便生发出不一样的吟诵调。同一种调门不同的人来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吟,都会产生细微的不同。由此可给人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过去,吟诵的传授基本上靠师生间,家族长辈小辈间口耳相传,所以当取代私塾的新式学堂中取消了吟诵,吟诵在短短几十年间便迅速濒临失传。不过近些年,在徐健顺先生等一批热爱吟诵的有识之士的发掘、整理、宣传、培训下,用吟诵体会诗情诗意,感受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量关于吟诵的文献,书籍,视频音频资料纷纷面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很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此处对吟诵的意义作用方法等不再赘述。唯一想说的是,在普通话吟诵和方言吟诵之间,我更喜欢方言吟诵。因为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入声字,所以方言吟诵能在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将古诗文的音律美充分彰显出来。吟诵本不是表演,它是很私人化的,应该充满了民间的乡野气息,不必字正腔圆,不必套用西皮二黄这样的戏曲曲调中规中矩地演唱,更不能弄成小组唱甚至大合唱,那样,吟诵就失去了其本质特点。因此,如果教学古诗文时要使用吟诵,最好用方言吟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学生重在多多倾听教师的吟诵,并努力体悟。如果有学生愿意学,也宜在课后个别传授。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孩子大声共吟一首诗,无异于合唱,个性化的诗歌理解便无从谈起。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无大碍,只要指导学生依照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地读,也可以的。读,在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指导一定要有层次。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滞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读的环节变得有趣味,不单调。 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以浅显的写景状物诗居多。有的是情景交融,比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细腻柔和,同时又通过香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动静交错,比如王维《鸟鸣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深人静,桂花飘落,是静中见动。惊鸟鸣叫,显出山谷之静,是动中见静。有的是色彩绚丽,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话中有四种颜色,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伸展开去,写出了诗人开阔的心境。有的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画面或是由远到近,或是由高到低,或是形成透视关系,或是暗含不同视角。诸如此类的诗歌(包括其他类别的诗歌)作法,不胜枚举。教师在备课时先读懂这些古诗作法,确定好教学点,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用意,从而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之法。如此,让教法变成学法,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一首诗,以后在课外就能读懂相似的一类诗。 师:这首诗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要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上句是抑,说酒不太好喝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师: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这个村子美不美? 师: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实际上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做铺垫,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师: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太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作者在这首诗中还用了首位呼应的方法: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便有了重游之念。 上面的案例虽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执教者在关注古诗作法上已经有了意识,并做出有益的尝试。教小学生了解诗歌作法,一定要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千万不能用灌输概念的方式。当一种作法在某首古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时,才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诗法的材料。不合要求的,只要诵读背诵,了解大意即可。 此外,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也可以随机教给学生。比如:松代表坚贞不屈,柳代表惜别送别,梧桐代表凄凉悲伤,霜代表人生坎坷等等。这能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古人离自己并不远。此话怎讲?所谓不远,首先是诗中描写的景物现在也能见到。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景致在孩子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得尽兴,喝醉了。不管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第二天早上,家里的仆人卷起窗帘。阳光射进屋内,女词人醒了,就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谁知仆人想都不想,回答道,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很好。女词人不禁笑道,你真没常识。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虽然用了串讲的方式,但是学生都被吸引住了,一来好像觉得在听故事。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的情景都是学生常能见到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有着亲切感。其次,古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与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却与今人一样。教学中,提供必要的资源,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重点字词,通过讲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避免将古诗课上成字词翻译课),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就可以为学生理解诗人的情绪提供便利,以此在学生与古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走近古人。 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师: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师: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师:今天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示网站) 执教者用愿望是否实现朝廷为什么灭亡国家如何强盛为线索串联教学过程,可谓匠心独具。执教者在使用拓展资源时有三个优点,第一,所引材料与《示儿》的主题相关联,使整堂课完整统一。第二,所引材料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作过多解释,使学生能在教学线索的指引下,顺畅地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线索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对严密的逻辑性的初步感知。 阅读诗歌离不开想象,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感受到诗境的美好。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让学生用拟人的方式将春天中的景物编成童话故事。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故事里。现在的孩子聪明,思路开阔,一旦为其提供宽松的平台,他们将古诗改成故事时,常常会突发奇想。有一次,我教完《寻隐者不遇》,请学生将古诗编成有完整对话的小故事,一个孩子这样写 我师父是个有名的道士。他总是在这深山老林里炼丹、熬药。说实话,我真不想在这里呆。我出生在一户穷苦人家。四岁不到,父母就把我送给道士,长大后给他当道童。住在山里很危险。有一天晚上,一种不知名的野兽闯进家门,还叫了两声。我师父挥剑大喊:妖孽,吃我一剑。说完,就他就逃走了。那动物也被吓到了,一下子也逃走了。反正生活在这里是一种煎熬。 我师父现在老糊涂了,常会忘记回家的路。可他偏偏还喜欢去大山深处、悬崖边采什么灵芝啊何首乌啊。 说到采药,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师父又去采药。一个陌生人跑来对我说:小孩,道士在不在? 那人竟真的上山去找了,不知道最后是找到了还是从山上掉下去了。反正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只能对孩子奇妙的想象力表示由衷赞叹。看似游戏文字,实际上仔细琢磨一下,可以看到小作者在叙述角度、情节设计上的匠心。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小作者完全将古诗内容内化于心间,他享受着创作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古诗的另类解读。对此,教师应该尽力保护,即便有些出格,也应该在维护的基础上善加引导,而不能一味批评抹杀。多元的解读、体验、分享会让古诗学习充满情趣,有了情趣才能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迁移。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需要通过诵读吟唱对诗意获得整体感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个性化的解读、体验需要通过多媒体、拓展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习得简单的古诗作法,并学会基本的读诗方法。 小学教材中的古文不多,但教师仍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教学方法,让小学生从小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学校都编制了古诗文校本教材,那么教师更应该有些古文教学方法的储备才好。 我以为,小学阶段教学古文的一般流程是:教师导读,学生诵读,释析要点,拓展关联,自我建构。 第一,教师导读。有的教师常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始,先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一番导引。有的教师则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前,做总体的引导。小学生学习古文也需要这样的导读。小学生拿到一篇古文,眼前会出现诸多难题,有字词释义方面的,有时代背景方面的,有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如果教师事先做些准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做点铺垫,激发兴趣,为学生解决困难提供坡度,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顺利很多。 第二,学生诵读。小学生学习古文,诵读极端重要。读到通畅自如时,学生对部分词义也就明了了。 第三,释析要点。一篇古文中有时会出现常用的语词和句式,这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述提醒的。如果遇到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也是需要教师细加讲解的。因为这样的内容学生无法自读自悟。将要点说明清楚后,还要用诵读的方法巩固,加深印象。 第四,拓展关联。小学生学习的古文都是浅显短小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后,可以再找一些相关的文言文给学生阅读。所谓相关,是指可以是同主题的,可以是同文体的,可以是同作者的,可以是同时代的等等。不管哪种同,阅读难度最好是相当的。除了同,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异。在拓展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积累词句,活化思维。要说明的是,找同稍微容易些,找异却难。需要教师有较大的阅读量才行。 第五,自我建构。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观点、感悟。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古人,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阅读古文提升自己的现代意识。如果只从增加阅读量的角度来认识拓展阅读,就有些物不尽其用了。有一次,我教学生读蒲松龄的《牧竖》。文章讲的是,两个牧童到狼窝里累死母狼,抓获小狼的故事。课上,我引导学生从母狼的视角讨论这个故事。通常,在读者的意识中,牧童总是弱小的,狼总是凶残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牧童却是主动出击的一方。课后,一个学生站在母狼的角度改写了这则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狼的同情。这样的自我建构训练,能缩短学生与古文间的距离,提高阅读阅读古文的效益。 教小学生读文言文,首先就是大声诵读获得语感。而且刚开始时,教师一定要范读,然后学生再模仿着读。这样做好处很多,比如,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冷僻字的字音,有效地学会句子间的停顿和古文特有的语调等。古人对诵读极为重视,历代读书人留下不少经验。清人李扶九把读古文的方法分为上下二等。这里摘引一段: 然后逐字逐句而细读之,看其措语遣词如何锤炼又逐节逐段而细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转变又将通篇抑扬唱叹缓缓读之,审其节奏又将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再看其通篇结构照应章法一一完密与否,则于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能读古文,异日自能作古文者此也。 李扶九将诵读分成缓读和快读,各有各的用处。他认为,通过诵读可以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可以了解作者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最后实现以读促写。可见,不能为读而读。当然,现在的小学生读文言文不必达到那么高的要求,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懂大意即可。李扶九还说 初学最要,若古人字句险僻不亮,用意深晦不明者,可解则解,否则不求甚解,盖读书贵得大意,此古人所谓善读书也。 这个经验很重要。初学文言时,跳过一些难字,在教师的引导下猜出文章大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在短时间内看懂一篇古文大致的意思,便能获得成功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再去深入学习,效果会更好。 小学生学习文言,古今异义的词汇,文化常识,典故等,是最常见的难点。可以如果在这些地方花太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单调,索然无趣。所以我经常将上述信息印成讲义,发给学生,或是让其提前阅读,或者在课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另外,选择合适的材料,择其紧要之处,引导学生或从内容或从表达形式上开展学习讨论,也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感觉到学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方法是相似的,从而减少陌生感。 苍莨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寺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呼号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移船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蒙蒙然,坐而舔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眂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熟读此文后,我让学生讨论了几个问题:道士救人,救了多长时间?道士救虎前有人劝过他吗?他为什么不听劝?道士受伤之后会怎么说?这个道士与东郭先生有什么异同? 这些问题有的让学生想象文中省略的内容,有的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有的引导学生思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之后,效果很好。 补充一句,我一直不大赞成给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读过于简单的文言文。一来学生会觉得学习没有挑战性,影响其学习兴趣二来过于简单的文章无从咀嚼。学生自学即可,不必在学校里教。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百分之六十以上,最好是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词句朗朗上口,冷僻字词不多的。 要学好文言,关键不在于了解字义词义,而在于掌握常用的句式,获得文言的语感。只有立足于运用,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将文言文改写成小故事,排演课本剧都是很好的学习形式,当学生在白话与文言之间自由出入时,文言就从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语言。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以前有个人想去打猎。出发前,他到集市上买鹘。可他不认识鹘。在一个小摊前他对小贩说:我要去打猎,帮我挑一只好一点的鹘。好咧,亲!小贩一边答应,一边心想,给他一只凫。他这么二,肯定不会发觉的。 那人兴高采烈地带着鹘去了郊外。突然一只兔子跳出草丛。走你!他扔出了鹘。可是可怜的小鸭怎么会飞呢?它叭叽一声掉落在地上。那人赶紧再扔,一次,两次,三次小鸭实在hold不住了,叫道:我的天啊!我只是只小鸭,被人吃进肚子才是我该做的事。你扔什么扔啊?人家很痛的!什么?那人叫起来,鸭子?可小贩说你是鹘啊,可以抓兔子啊,怎么会是鸭子呢?啊?嘎嘎、嘎嘎小鸭举起了小脚,说:你看看我的脚脚,明显是游泳的料,怎么可能抓兔兔嘛!亲太过分了,回去我要给他一个差评!那人愤愤地说。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我想,小作者在用淘宝体改写这篇古文时,不就是将自己浸在原文之中了吗?小作者仿佛就是一条小鱼,视文如水,活泼泼地自由自在地游着。当这篇习作在教室里交流时,引来掌声一片,而此时小作者内心的愉悦是无以言表的。有了这样的经历,不仅这个孩子喜欢上文言文,她还能成为同学中的榜样,带动其他孩子。 经常性的多式样改写练习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到古文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的笔尖慢慢流出文言句式。(孩子们对文言句式的吸纳、运用常常优于白话文学习。) 教学策略只是为备课上课提供一些思路,教师只有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规律,教学目标才能定得贴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新颖灵活,吸引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朱煜、古诗文、策略、小学、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