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义诗》教案1
《就义诗》教案1学习目标1。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2。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导入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到: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1932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来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认识作者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国,在天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赏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小结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练习就义诗杨超漫天风雪漫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愁。注释杨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5年在北京大学加入共产党,1927年不幸被捕,在南昌市得胜门外下沙窝牺牲。1。默写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2。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悲壮寥廓。为悲壮和从容就义做铺垫和渲染。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反问。更加强烈坚定的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的革命精神。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写作者死后还要继续革命,消灭敌人。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革命《就义诗》3篇就义诗杨继盛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这首诗,是杨超烈士就义时高声朗诵的。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没有一点罪而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逃到吴国,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起兵打进楚国京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报了杀害他父亲和哥哥的仇恨。这里是说革命必将获得胜利,烈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具有英雄气概的革命同志一定会向敌人讨还血债的。出处引自革命烈士诗抄(萧三主编)亦凡公益图书馆就义诗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注释:主义:、社会主义。真:真理后来人:革命下一代翻译:砍掉头颅并不可怕,只有我的信仰是真理。把我夏明翰杀了,还有大批的革命后代。
古诗、
就义、
教案、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教育部"力荐":80首中小学必背古诗词填空次次都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学科的地位愈发的凸显。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考察上,考试的比重增多,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考点也不断增加,因此想要在语文学科上取得一个相对理想的成绩,从现在开始就一...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佚名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过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图片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名句明天就是2019年的九九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小编整理了过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图片,还有关于一些重阳节的古诗词名句。福州市2018年我们的节日重阳仓山区主场活动在盖山镇浦江社区举行。...
先妣事略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
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清代:纳兰性德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
王维的诗汉江临泛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王维的诗汉江临泛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
李白诗词全集(982)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袁宏道古诗列表第1页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
语言表达被梗住了?是时候从古诗中寻求灵感了唐诗中写了美好的春光、秋景、山水、田园和边塞,唐朝的社会生活也通过唐诗中的咏史怀古以及旅行中的见闻等展现出来,还可以与那时的诗人们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从而感知他们的悲喜、...
代秋情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代秋情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代秋情唐代:李白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译文分别才几天,门前就长满了野...
有关秋天的诗句数日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有关秋天的诗句数日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数日宋代:赵师秀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译文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
诗仙李白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全诗41字虽有几分落寞诗者,天地之心。辽阔的天地山川,浩瀚的岁月沧桑,在这天地和时间中,人们心底会涌现出一种最纯粹的感动,将其表达出来,就是诗歌。在我们的古典文化中,唐诗是后世难以逾越的一座文学高峰,而...
寿阳曲潇湘夜雨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寿阳曲潇湘夜雨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寿阳曲潇湘夜雨元代: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清泪一作:情泪)译文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
广西平南县近日获命名为中国诗词文化传承基地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平南县建立中国诗词文化传承基地。7月25日,传承基地命名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县领导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手中接过牌匾。近年来,平南县委、县政府以构...
小学生古诗300首(必背)有哪些经典?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就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着,也就导致了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流中,我国的文字的字形和内涵都有了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演变,相信大家对小学生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通常需要背...
清平乐年年雪里古诗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清平乐年年雪里古诗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清平乐年年雪里宋代: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译文小时...
《独步》朱朴明代诗人朱朴的诗词全集《独步》朱朴明代诗人朱朴的诗词全集独步明代:朱朴无树不秋色,有时闻鸟声。村深山路迮,人在涧边行。朱朴的诗词全集集句拟少陵秋兴八首其四明代:朱朴上尽重城更上楼,烟波江上使人愁。九天阊...
推荐作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五代:顾夐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译文...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金朝:元好问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