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古诗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古诗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阑干尽日风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联系白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在词的上阕里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人的活动。眼前的是自然界,显得多么令人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下阕前两句是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末两句是说,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直到双燕从蒙蒙的细雨中归来,才放下了帘子。 最后两句,写室内景,从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词人在室外凭栏时的观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细雨字还反顾到上阕的室外景。落花飞絮,着雨更显得春事阑珊。这首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的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这首词是欧阳修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诸词抒写作者以闲退之身恣意游赏的怡悦之情,呈现的景物都具有积极的美的性质,如芳草长堤、百卉争妍空水澄鲜等等。独此首赏会的是狼籍残红。整组词描写的时节景物为从深春到荷花开时,狼籍残红自然是这段过程中应有的一环。如果说诸词表现了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的欢然会意,本词却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生平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总的是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纷扰固然觉得轻快,而脱去世务又感到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却是极其微妙的反映出这种矛盾的心情。结尾垂下帘栊两句,乃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表现出对春的流连眷恋意识,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本词即是其中之一。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古诗、采桑子、西湖、群芳、译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