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诗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山有扶苏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山有扶苏 先秦:佚名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注释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x席):洼地。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鉴赏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戏,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赏析二 本诗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崔述《读风偶识》:昭公为君,未闻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强,权臣擅命,虽诚有之,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非己之过。厉公欲去祭仲,遂为所逐。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为昭公者,岂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如果郑人妄加毁刺,至目君为狡童,悖礼伤教,莫斯为甚。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就有失牵强。古诗、扶苏、诗经、译文、赏析、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