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诗文史文美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经典唐诗《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类标签:思乡诗唐诗三百首初中   作品赏析   注解: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悠悠:久远的意思。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蔡义江)
古诗黄鹤楼唐诗赏析原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种花》朱庆馀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诗词全集《种花》朱庆馀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诗词全集种花唐代:朱庆馀忆昔两京官道上,可怜桃李昼阴垂。不知谁作巡花使,空记玄宗遣种时。朱庆馀的诗词全集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唐代:朱...《宁夏历代诗词集》《宁夏历代艺文集》发行两本书均由宁夏文史研究馆组织部分馆员、研究员、有关方面专家,经过3年的广泛搜集、精心编校而成。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散见于上迄远古、下至晚清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典籍、新旧地方志书、...最新小学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在"万物皆可卷"的时代古诗词是一剂强心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数遭贬谪,却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没有放任自流,反而写出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的诗句这一切传达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诗词的韵...古诗三百首视频在线观看腾付建站爱奇艺唐诗三百首大全精选幼儿早教59曲江二首其二杜甫唐诗300首朗诵古诗朗读全集唐诗三百首大全精选幼儿早教162赏牡丹刘禹锡唐诗300首朗诵古诗朗读全集儿唐诗三百首大全精选幼儿早教131...赏诗词网古诗词古诗文大全古网文网唐诗三百首十九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洛阳作家商玉玲译注的《宋词三百首》出版发行3月31日,洛报融媒记者从洛阳市作家协会获悉,我市作家商玉玲译注的彩图双色珍藏版《宋词三百首》一书,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31日,洛报融媒记者从洛阳市作家协会获悉,...关于描写秋天的诗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原文赏析关于描写秋天的诗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原文赏析裴迪南门秋夜对月裴迪书斋望月唐代: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译文夜...烈女操原文、翻译及赏析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此诗以男子之心愿,写烈女之情志,可歌可泣。梧桐树相依持老,鸳鸯鸟同生共死。旧世贞烈女,夫死而终生不嫁,夫死而以身相殉。守节以表从一之志,殉节以明坚贞之心。...冷门却很有意境的诗词《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点绛唇新月娟娟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点绛唇新月娟娟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点绛唇新月娟娟宋代:汪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译文一弯秀...中国古诗全集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辛夷坞原文、翻译及赏析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古诗词网传承中华五千年古诗词智慧《唐诗三百首》作为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代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共收录了77家诗。。。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宋词三百首》为词学...中秋的诗句古诗思乡中秋的诗句古诗思乡中秋的诗句古诗思乡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於潜僧绿筠轩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於潜僧绿筠轩原文译文注释以及赏析於潜僧绿筠轩宋代: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济南流海小学举办"古诗文背诵大赛"(通讯员孟祥义)中国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和人格。为了让学生更加地重视古诗文,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为了增...孟浩然的古诗都有哪些唐诗300首全集孟浩然的古诗都有哪些唐诗300首全集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代: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送辛大之鄂渚不及...从战疫"网红"诗句谈诗词魅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近日,日本抗疫捐赠物资上印着的诗句感动了许多人,这些诗词为何走红?想要为战疫加油,还有哪些诗意表达?昨日,少年志融...一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关于风筝的古诗24首清骆绮兰《春闺纸鸢(宋)寇准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