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话务员吴修润的初心故事
命运真的让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6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修润被调入永川邮电局,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农村线年年底某天,局长找到吴修润,说省里急需调一个话务员去三线建设的新兴工业基地攀枝花(当时叫做渡口)保障重点通信,要求这个话务员政治上绝对可靠,而且要有责任心,还要吃得了苦。经研究,组织上准备派吴修润去。明天就要出发,由组织上为她安排交通工具,这一路都会有人接送,并特地叮嘱此次执行的任务属国家一级机密,对家里人也不能讲,就说自己出差了,连工资都由邮电局直接汇给吴修润的父母。就这样,第二天下午,21岁的吴修润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收拾起简单的行囊离开家乡,踏上了长达34年的漫漫征程。 经过整整六天的辗转,换乘了火车、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经过成都、雅安、西昌,吴修润终于来到渡口(攀枝花)邮电局。尽管已对自然条件的恶劣有心理准备,但吴修润仍然对眼前的场景大吃一惊: 你们根本想象不到当时邮电局是什么样子,根本不是正规的办公楼,有点像在老乡家里。门口还有老乡在纳鞋底。老乡在一楼住,二楼就晒粮食,晒坝旁边有一个小屋子,这就是邮电局的办公室,条件真是很艰苦。宿舍也是在老乡家里,就两个板凳,一根板凳放在这头,一根板凳放那头,中间铺几个门板,就是我的床。 机房是20门的容积,我守了10多天都没找到人换我,都是我一个人守。一天24小时吃饭睡觉都在机房,睡觉没有床铺,就是在板凳上打瞌睡,十多天没有好好睡一觉。我自己弄了一个吊牌,晚上只要吊牌一响,就知道有电话了。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半个多月后,从云南省楚雄州调来了一位姓李的老师和吴修润轮流值守才有所缓解。但物质条件依旧很差,甚至后来话务班扩展到几十个话务员,大家都仍然只能睡在大通铺上。1965年2月,邮电局话务班工作场景渡口(攀枝花)邮电局上上下下100多号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三线建设这场伟大的战斗中,通信业务以每天新增几十部电话的速度在增加,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上下级之别,甚至连性别界限也模糊了。下班后,所有邮电局职工都去架线,拉电线,抬电杆。正值青春年华,身高才150厘米的女话务员吴修润从不示弱,跟男同事一样修总机,修单机,穿上脚勾爬电杆,架线。。。。。。什么都学,做么都做。 那时候就说千难万险踩脚下,真的是那么回事,一点都不假。不是我一个人,所有邮电局的职工都是这样干。所有人都拼命在干工作,我们邮电局局长是从成都调到攀枝花来的,那个时候他可能有五六十岁了,头发都白了跟我们一起去抬电杆,去挖电杆洞,栽电杆,架线,和群众一起干。我们都从来不叫困难,没有一个人偷懒,都生怕自己干少了。毛主席说了,渡口三线建设要是建设不好,他睡不好觉。他还说骑着毛驴都要下西昌,还说如果三线建设的钱不够,就把他的稿费拿出来建设,你想想毛主席的决心好大?毛主席那么大的决心,你说我们不干好怎么行?! 当时三线建设是保密工作,很多单位都是用信箱代号。而攀枝花工业区建设上马快,通信点多、面广,要求急,通信基础差,设备简陋,线路不正规,新增用户多,信箱代号、电话号码变化大,不易熟悉。有的同志说,在这种情况下当话务员,常挨用户骂,是受气员,没有出息,不愿干。 作为原来是农村话务员,起初对长途市线号话务员吴修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硬是凭着自己的那股子劲,成为了话务方面的多面手,业务水平最高,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最好的一个话务员,成为当年闻名遐迩的六金花之一。1965年话务台班组成员在邮电局工棚旁合影(第一排左二为吴修润)一号信箱、二号信箱是什么单位,每个单位有信箱代号,还有电线号信箱是电力指挥部,各个指挥部下面还有很多副的分信箱号。你要把他们谁是谁都记下来,还要了解用户在哪个地方,哪些单位是相邻的,如果这个单位电话接不通,也可以打相邻单位的电话去叫他们。吴修润这说。 为了记下所有的信箱电话号码,吴修润利用一切时间记。为了不忘记,她想了一个笨办法:实地走访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吴修润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爬坡、上坎、穿小巷、过铁索桥,硬生生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攀枝花方圆7400平方公里的热土。如今车程都需40分钟的仁和到弄弄坪,当年吴修润也是一步步走过去实地了解的。 就这样,她把攀枝花每一个单位、每一处地址、每一个信箱、每一个门牌号码都存在自己的脑海中,她要成为这座热火朝天的城市的活地图,活的号码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攀枝花这座沸腾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吴修润心中生了根所有单位的信箱号码,4000多条信息在她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条件反射。对与话务相关的所有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任何人只要一报单位,她就可以马上说出对应的位置、对应的电话号码。 半个世纪过去,今年78岁的吴修润老人仍然可以流畅地说出当年这些单位的电线号信箱,我就马上知道是交通指挥部你说的6号信箱,我马上就知道是电力指挥部,它的位置是在54公里(地名)的旁边。我现在都把它们记得很清楚。 当年的宣传报道是这样描写吴修润的:千难万险脚下踩,放眼世界坐机台,誓作红色联络兵,革命大旗接过来。她身坐机台,心怀祖国,工作中处处为用户着想,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为用户服务,深受党政部门和广大用户的喜爱和赞扬。用户普遍反映说:21号话务员接电话快,态度好,工作负责,服务周到。吴修润受到了市委、政府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六金花攀枝花市劳模、攀枝花市和四川省邮电系统五好职工标兵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出席全市先进模范代表大会,事迹被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火线报》攀枝花英雄谱栏目广泛宣传,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共和国元帅贺龙的亲切接见。1966年《火线报》刊登的吴修润事迹吴修润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写道: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搞话务工作也是干革命,只要能准确无误的接通每个电话,就是对工业区建设出了自己应尽的一点力。她把用户打电话的心情当成自己的心情,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想方设法接通每一个电线年的攀枝花《火线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攀枝花27号信箱的一位同志得急病危险,急需抢救,当时该单位打电话至仁和,要求医院派车前往抢救,但线路全部有人讲话。在这紧急关头,正在值机的吴修润同志主动向正在通话的用户说明了情况,请求能暂时让线。那用户听说是抢救阶级兄弟,立刻让线,很快就接通了医院电话,医院及时派车,使危重的病人得救。 一次一个用户从某地赶到仁和有急事,打电线号信箱,但电话始终接不上。吴修润想,不能让别人白跑路啊,耽误时间,耽误工作。她把电话辗转接了许多个单位,终于找到了受话人。像这样的事情,在吴修润值班时从不放过,一定要想办法接通,找到受话人才算完成任务。因此用户反应说你打电线号,就不愁打不通。 1965年6月间,一位刚从北京调到攀枝花的同志天黑还没找到单位住址。因之前电话问过,当时正碰上吴修润值班,她把电话摇到了各支局去查问,才知道这位同志要去的单位在攀枝花市内,随即告诉了这位同志,并引送上了车。这位同志深为感动,后来写信感谢吴修润说:我们互不相识,你那种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热心为用户服务的风格,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平时她代用户查单位,问地址,找人是常事儿,同志们称她是管得宽的话务员。 那个时候又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固定电话就是最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如果电话接不通,我就找另外一个附近的电话请他们接一下。如果当时接不通,我就把它记下来,过一会儿再回叫过去,总之,就是要让用户电线的接通。其实话务员的工作职责并没有要求必须回叫。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时候攀枝花建设进展快得很,大家都要去干工作,人家必须要打电线年,吴修润退休。如今,当年那位忠诚纯粹、勤劳善良的21号话务员吴修润与老伴、女儿和孙子过着平静幸福的日子。但红色话务员的经历始终闪耀在她的记忆之中半世纪前攀枝花建设初期的那4000多条话务信息,她今天仍然可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我于1965年加入中国,今年我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勋章,非常激动!至今我都不后悔,在我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的青春年华在攀枝花绽放,真的直到现在我都不后悔!也希望新一代的电信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心跟党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好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1965年度攀枝花邮电局五好先进能手合影(第一排左二为吴修润)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古诗、修润、初心、话务员、红色、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