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诗的艺术呈现
由中国美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策划的唐诗之路艺术展近日于浙江展览馆开幕。这个展览的基本关怀坐落在古今问题上,它试图以唐诗之路为契机思考古典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并借助这种古今之间敞开的空间重新思考当代艺术自身。可以说,唐诗之路艺术展的有效性建基于真实的行走经验之上,而作为策展组成员的刘畑把它视为一次目标不明的集体出游和狩猎,一次真正的诗的意义上的采风。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参与者甚至必须直面文旅、文博和文创,以及包括民宿在内的具体社会现象和问题。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6日。 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契机,是绍兴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19352019)在1980年代提出的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后扩展为浙东)的观点。今日,当年的一位民间知识分子所提出的概念,已成为了浙江省级的战略性规划,牵连到地方发展、经济、民生、居住、传统保护、文旅开发、审美这些具体而宏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切身的现场,也是中国高速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面对的唐诗,是一种型塑了某种世界观的、文明史级别的作品集群,并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蒙学,是今天罕见的公共文本,而且,它和当代人的感知居然还能够产生鲜活的摩擦力(我们对它还有感觉)。这种既高妙又大众,登峰造极与普世广大的结合,对今天的艺术(广义的当代艺术)以及文化极具启发性,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关于美等古老而基本、但已经被搁置的问题。在美学几乎被排除出艺术的时代,唐诗依然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美。 展览的基本问题,我认为是某种时机:要在今天全新的基础设施(物质与非物质基础)之上,去重新面对我们自身在近现代以降,遭受巨大冲击几近中断的古典文化、文明。或许把中西问题逐渐转化为古今问题,可以让一些跳出现有话语、科目轨道的新的言说、工作方式被重新提取出来。我很清晰地认定,这个项目的意义是在做一种当代艺术,并且就在于将原有的某些当代艺术打上引号,与之拉开距离。 这个项目有指导、主办、承办、策展诸多单位,彼此之间同时存在着工作伙伴以及工作对象的关系,也指向文化战略和地方民生等强烈要求落地的现实问题。这里需要面对关于独立的神话:把自己直接划在某种其实不存在的外部甚至地下,其实潜藏着一种预设的危险,将立场简单化,从而让独立性(它担保了某种伦理,乃至品质)就似乎轻易可以获得,或者失去。其实,这一切都在当代发生,值得去观察,也值得去介入。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展览现场,2020。图为山水:唐诗辞典单元。 行走对于整个项目至关重要。要让传统、自然鲜活起来,就要将它变成一个和当代人有关的东西:还原、复苏人与山川万物、民生百态的健康关联,也通过携带、阅读地点上的诗歌,在对境中重新形成诗的经验。这是一种目标不明的集体出游甚至狩猎,但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鲜活的临场共识(共同的瞄准)其实可以逐渐达成这个目标不明的猎物,古人称之为风。这其实是采风的原意,《诗经》风雅颂的风,包含着新中国开始的下乡采风的传统,尽管采风在今天已经被几乎等同于采风景,实际上风就是诗,风土、风光、风物、风情、风俗都在其中。一路走下来,我越来越觉得,在今天做文化、文艺、文史,必须直面文旅、文博、文创。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叠加了城乡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扭结点:民宿一个既非家,也非旅馆、酒店,既不在城市,也不完全是乡村,一个投射了城乡关系中人的精神生活的补偿结构的特殊空间。 展览基于行走的经验,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让这些经验普遍化,或者说转译到展厅。我们试图让整个展览不仅提供观看经验,也提供阅读经验。它由不同的唐诗串联,但也有自身的叙事:首先是入境,走入一个策展工作代号为非遗构境的现场。我们希望这些非遗的东西非遗,不是遗产,而是重新可以在一个情境中活过来:在现代的博物馆体制中,丝绸、瓷器、茶叶分属三家不同的机构,然而,曾经这些东西不过都是在一张案子上的。这个区域的核心是要指向曾经中国人的生活是这样的:细腻、精微,同时日常。 随后,是唐诗的传播、延展:唐诗作为现实主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和唐诗的关系、世界电影史中的唐诗。接着是拆解和语法研究:将唐诗中最高频的28个字做字体开发和对应于100首诗做视觉设计,穿过用科幻去拆解唐诗、唐诗辞典式的影像剧场,逐渐通往无人、超越性的山水世界,随后进入类似世界空间原型的洞天空间,再到天人之际:亦真亦幻的巨幅绘画形成的现场,整个厅只回应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如梦初醒,回到入口。整体的行进是一个回环。 中国美院这两年一直在尝试实践院长高世名提出的一个概念:创作集体区别于集体创作,就是通过建构一个群体工作的反应堆,每个人在其中既确认个体的存在、创造,但又不限于自治的短路,甚至被某种方式拔高一度。 美国国会大厦被抗议者攻占引发的政治动荡让全球关注,而抛开政治本身,这栋百年建筑的命运同样也令人揪心。 《崖上的波妞》表面上看是一部低幼动画,我猜国内引进这部动画片的主事者其实是想复制《龙猫》引进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将它视为大人小孩都会去看的合家欢。 不妨让我们走到身边熟悉的街区,看看艺术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微更新,艺术连接日常生活还将迸发出怎样的可能。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或一种国际通用的艺术形态,当代艺术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关注,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十三周年。以往每年的这一天,国家大剧院都会在剧院里展开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大家走进剧院享受艺术之旅。 虽然中国美院历年来没有考过这种的题型,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美院中找到类似的考题及作品。 过去的2020年,虽然疫情的影响一直在,但就艺术界而言,齐白石似乎特别忙碌。古诗、唐诗、呈现、艺术、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