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有哪些?你觉得有什么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互文、对偶、对仗、比拟 至于韵味,穆老师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诗词,会有不同的韵味感。穆老师就不再这细说了。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借代、互文、用典、比喻、拟人、夸张、、对偶、通感、顶针,有时还会出现反问。 1、互文,也叫互辞法。它是一种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这种修辞古诗文里面很多处都有体现。有的在单个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几句均有互文使用。2、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3、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一样悲惨。士兵征战边关,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看着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袤的边地,浓重的乡思涌上了心头。接下来词人的视角由边草转到白雪、明月。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让人联想到征人伫立在苍茫的雪中的形象以及那排解不尽的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我们知道,在文章里,有一种比喻手法,这就是一种修辞。同样,在诗词里,同样有比喻手法。例如,以山来比喻愁。 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比如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的诗。蜀道再难走,在那个时代,总不会比登天还难吧?这就是夸张。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蜀道之难。 也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头发能有三千丈吗?那绕起来不得像个农村里的谷草垛子?这也是夸张。 对偶不仅在律诗里面要有,在词里面同样有。有的在绝句里也有对偶。比如下面有幅图,这是杜甫的绝句,后面两句是: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这个侧重点在入镜,行天。鸾鸟在池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马在过高桥时,仿佛有在天上行走的感觉。这也是诗人的感受。 这就是倒装。为什么要这样?这也是有侧重点的意思。稻子是香稻,梧桐是碧梧。形容景色的美好,心情的舒畅。如果改成顺序,那是叙述句,也就砸实了鹦鹉啄香稻,凤凰栖梧桐,显得拘泥。鹦鹉啄稻粒还可说,那哪里来的凤凰呢?,凤凰是虚的。另外这也是为了诗的平仄的要求。把主语和谓语掉了一个个儿。 此外还有很多种修辞方法。比如,还有反说,顿挫,层递,互文互体。。。这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说完的。 比如绿肥红瘦,不仅把海棠叶的繁茂和海棠花的凋落如实呈现,还别有一番生动意趣。 比如月涌大江流,一个涌字,把月光的丰满与光洁毫无保留地渲染出来,而且还自带动态效果。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把杏花的缤纷一点不剩的抖落到底,难怪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论文中将之做为代表。 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哪里是比喻?分明是用一组动态的画面来体现清婉的琵琶声,他们之间的美是可以相互解释的! 比如声来花底鸟声香,比鸟声圆润的圆更进了一筹,让声音仿佛有了味道一般,读起来都香甜之足,分外清新。 这样的例子太多,还有二月春似剪刀,忽闻岸上踏歌声,薄宦梗犹泛,鸳鸯暖,金鸭香融,普通的词汇更是不少,比如冷月暖红轻紫。。。。。它不仅是比喻,而且更高了一个级别。 不是喻,而是通,而正是这个通让诗词中的无数描写变得生动,形象,富有余味。 比如杜公之《登高》,比如张继之《枫桥夜泊》,比如李易安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风、雅、颂、賦、比、兴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酸、甜、苦、辣、涩、悲、欢、离、合、愁,千姿百态韵味十足。 《诗经》分別采用赋、比、兴的艺术修辞手法,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精炼畅达。韵味铿锵和谐。 《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韵味是浅近自然精确洗练,韵味优美。 唐诗修辞要求音节和谐,文字精炼。韵味自由流畅。如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修辞手法生动、自然、读起来亲切、真实,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韵味感強烈! 宋词的修辞服从内容真实,具有婉约词风格,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如苏东坡的词旷达、深沉。韵味含激情特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辈创造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为后代的诗词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谢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宝库的组成部分。祖辈使用世界上最优美的汉语言,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不朽作品,流芳千古,深受后人喜爱并且成为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的高雅艺术而顶礼膜拜。古诗词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是其自身能够永久流传的因素之一,而引经据典是祖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宝库,诗词歌赋一挥立就,没有历史知识的积淀很难写出隽永经典的好诗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九种。现在的人们如果喜好是可以用上这些方法的。具体的内容不是一两句说明白的,有机会再说。记得1970年国庆节,我在单位搞板报时,自己胡诌了一首满江红,很多人围看,有个老工程师给了我鼓励和中肯的意见,我高兴的采纳了,那年我十六,刚刚参加工作两个月。 其实说起古诗词中的修辞远不止这些:还有对比,衬托,顶真,双关,互文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或生动形象,或感情细腻,或气势磅礴,或言近意远,我们后人在品读古诗词时才觉得琅琅上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典雅优美的古诗词会让人手不释卷,读来齿颊留香!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学古诗不能不学《笠翁对韵》,古诗中最常用的就是对仗、对偶了,一般诗的三四句都是对联,所以学诗先从对联学起,读读上面多美? 对仗不仅要求词的属性相对,词意相对,还要求平仄相对,韵律相对,古人那时候并没有修辞的说法,却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着,真厉害。 在律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就是就仗,其它手法都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否则你还配叫诗人吗?我们就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游金陵凤凰台》为例,律诗总计八行,开头两句要做铺垫和过度,结尾要两句收口,要想把作品推向高峰必须使用对仗手法,就是对偶,因为只有对仗上下句排列分明,不仅好看而且能够加深意境,崔颢因为开头铺垫浪费了两句,所以中间推出一个对仗:晴川沥沥汉阳数,芬草凄凄鹦鹉洲,而李白技高一畴开头只用了两句做铺垫,中间就推出了两个对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把诗的意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在律诗中能否恰当的使用对仗至关重要。 古诗文常用修辞方法也很多,打比方丶夸张、排比丶对比丶对偶等,它们有喧染、夸太缩小,增加气势等作用,有时便于记忆、生动、形象等。摘抄、古诗词、修辞、手法、觉得、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