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路美文欣赏一道暖光
不是所有的光都有温度。人有温度,但没有光。人的光,是精神之光。精神之光是纯净的光,纯净的光犹如赤诚的阳光。一个人的灵魂一旦成为暖光,他就像七色彩虹一样,温暖迷人。这是读梁沛锦先生给我的感慨。 宁新路,散文家、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财政局长》等两部和多篇中短篇小说。曾出版长篇散文和散文作品集12部。共14部。长篇散文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数十项奖。曾为武警部队总医院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处长,2001年转业到财政部,供职于中国财经报社,《财政文学》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不是所有的光都有温度。人有温度,但没有光。人的光,是精神之光。精神之光是纯净的光,纯净的光犹如赤诚的阳光。一个人的灵魂一旦成为暖光,他就像七色彩虹一样,温暖迷人。这是读梁沛锦先生给我的感慨。 梁沛锦先生是谁?梁沛锦是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学退休教授、香港大学博士、广东省政协委员,一位古典戏曲研究学者和收藏家。梁沛锦和他的妻子蔺文彬女士,他们携手在全国贫困山乡播洒暖光,25年来形成了一项壮举。 退休前的梁沛锦,虽在香港知名,却在国内不为人知。可他如今善举的知名度如一道光芒,穿过香港的太空,闪耀在国内的四面八方,且成为一道暖光,温暖了更多的人。因为他60岁后做了一件晚霞胜朝晖的事业,那是一道道暖光,照亮和温暖无数的人。 梁沛锦先生的创举,是构想建立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决意在中国贫困山乡建百所小型医院,救助更多缺医少药的人。 决意救助山乡穷困人群的念头,是梁沛锦先生在中国山乡遇到了那些缺医少药人的揪心事情后而产生的。一些老乡因突发病没得到及时医治而失去了生命。中国山乡需要医疗,更多的贫困人需要救助,他产生了捐资建医院的念头。那是1996年梁沛锦先生退休后决心做的人生大事,他要把自己暖意的心,变成暖光。下这个决心不容易,要把决心变成行动,更需超凡脱俗的情怀。这行动需要巨额资金,得让他拿出家里的积蓄,还要变卖古董,把古董变成善款,得让老伴想通。梁沛锦先生与老伴达成一致心愿,老伴也成了超凡脱俗的人。于是,数十年来的家藏古董,变卖成了现金,作了基金的引发款,他的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构想有影子。计划在全国贫困县区建100所小型医院,每所医院用人民币50万至100万元,为3万至6万人口乡镇建立一所一万至两万平方米的小型医院,为百姓提供防疫治病和医疗教育等服务。要把100所卫生院的梦想,作为终身的梦想,化为了百道暖光。 要把构想变为现实,光有善心的冲动不够,还得行动。他得寻找目标,寻求助力。他需要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他遇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文体部部长的吴威立。梁沛锦先生的善心与吴威立的爱心碰到了一起,闪出火花。吴威立表示,中国贫困山乡太缺医少药了,梁沛锦先生您的决意,是了不起的工程,他愿意无偿参与,做个义工。梁先生与吴威立相见恨晚,吴威立欣然做上了联系内地的义工。 实施这项件艰辛的工程,需超凡的耐心和坚忍的意志。梁沛锦先生收集了全国各地贫困地区资料,也得到了香港诸多关心内地穷困人的善心人士响应,设计了一套可行运作方案,寻找运作方式。他的遍布全国山乡那红星点点的地图,还有那周密的基金引发建设计划,还有他那无私而赤诚的善心爱意,着实感动了吴威立等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的人。他的善举,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在中国穷困地区推动这项善举的全力配合。 基金有梁沛锦先生的巨额资金投入,他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地在国内贫困山乡展开他的救助梦想了,但他想的不是一个人的善意,而要让更多关心中国贫困人群的善心之人都来参与。他把自己的钱和善心人的捐款,交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代管。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建立收支专款专用账户,让每分善款收是公开,用得透明。 基金的公开和透明,运作中的精心选址和投入资金使用的安全,还有高质量的建造医院的精细监管,赢得了更多关爱中国贫困山乡善心人的拥戴,使得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有了不断的善款捐助,他的山乡百间医院的构建有了资金保障,更有了运作规范的模式,百间医院的梦想从宏伟蓝图变成了行走在路上的实现。这走在路上的梦想,如一道道光芒,飞越到了中国大地的穷乡僻壤,给贫困的人心头送去了暖光。2009年梁沛锦博士与香港善心人士陈俊文先生理念相同,便将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加入了松峰慈善基金,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个在中国穷困山乡建百所卫生院的构想,梁沛锦夫妇以他的执着的劲头走在推进的路上,一走就是25年,已建成穷困山乡卫生院96所。 建成的小型医院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穷困山乡。搜索有关报道,各地的报纸对建成并使用的小型医院,多有赞赏有加的报道。看建成的小型医院的幅幅图片新闻,医院建在哪里,笑声就出现哪里。那是福建寿宁县竹管垅乡建成的锦文医院的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陕西省陕南魏家台镇若纳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黑龙江省青冈县民政乡仁心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云南偏远山乡陈从欣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安徽省泾县自良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新疆阿勒泰骆驼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甘肃省舟曲县博峪乡藏医院被救助村民的笑脸那是西藏拉萨市孔子地方病医院病人的笑脸那是山东省聊城市山乡的宏润医院 笑脸绽放在山乡。笑脸,是温暖之光的反射,是对温暖之光的赞美。最灿烂的笑脸,是康复病人的笑脸,更是梁沛锦夫妇的笑脸。 在近百所医院的选址与建立中,留下了梁沛锦夫妇密集而很深的脚印。在梁沛锦先生的感召下,梁先生的好友、原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文化部部长吴威立先生作为基金会中唯一的内地义工,他积极配合梁先生的善举,得到了基金会香港同胞的欢迎。 梁沛锦先生梦想在全国贫困山乡构建百家小型医院的梦想,现已建成了96座,今年100所全部完成。这些落成在穷困山乡的小型医院,如百道温暖的光芒,会让更多人得到关爱的照耀。 梁沛锦先生在退休后,做了件与他爱好和志趣不沾边的事情,却让他的爱心变成了一道道暖光,让人仰望和敬仰。 梁沛锦先生走了条艰辛的人生路,因此而放弃了令他陶醉的学问和艺术。如若接着追求和享受他的学问和艺术,人们就不会对他的散发的暖光,产生仰望和敬仰。 梁沛锦1936年生于香港,自小便热爱戏剧音乐,中学时期已是学校话剧团、音乐团的中坚分子。早年在新亚书院受教于史学大师钱穆博士,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感染甚深研究所进修时,追随郑骞教授从事关汉卿研究,以专攻元杂剧而先后取得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曾获香港政府颁发他荣誉奖章,表彰他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他是粤剧研究的先驱者,著作甚丰,包括:《元杂剧互见异本校释》《关汉卿论文选编》《香港粤剧现状》《香港文化史之香港粤剧》等。1964年任职九龙华仁书院中文科主任,著有风行一时之《国史提纲》《文史导读》《经子导读》等书又创办四海出版社,兼任社长,编印了《中国历史》《中国音乐》等教科书。梁沛锦先生退休前的艺术追求,辉煌而卓越。 文化学者身上是有光芒的,是文化之光。学问越卓越,光芒就越耀眼。这光芒如若是照亮人心的,那会是暖光。研究学问又教书育人的梁沛锦先生,是散发暖光的人。而梁沛锦先生做了医疗救助穷困山乡百姓的事,他的学问和艺术的暖光,就变成了巨大能量的暖光,这似乎比他做学问和艺术更有人生意义。 清淡的光,或是清冷的光清冷的光,或是没有温度的光没有温度的光,或是遥远的光遥远的光,或是反光和散光。温暖的光,定是灿烂的光,灿烂的光,定是燃烧的光芒燃烧的光,是散发着爱的光爱的光,是温暖世界的光。太阳的光是暖的光,人造光是冷的光。人是发光的,博爱的人发暖光,自私自利的发冷光。 梁沛锦先生会让人想到有光的人和无光的人有暖光的人和无暖光的人。做梁沛锦先生这样散发强烈明光的人,不走出自我,不去走向大爱,心灵之光是不会有太阳一样的光明与温暖。摘抄、新路、美文欣赏、一道、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