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与法统在中国历史中的体现
在西周时期,天子还能维持正常的天下格局,诸侯尚未坐大到可以无视天子权威和军事实力,于是封建制保证了礼的有效性。礼是封建格局下经过各方势力反复协调而产生的利益平衡机制,它虽然确定了各个阶层享受不平等的利益,但在这个规定下,又要求各个阶层的人各得其所,不能越礼行为,即使天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在封建制健全的时候,礼制就有保障。而礼崩乐坏恰是封建制衰颓的伴生现象。 后人屡说孔孟之迂腐,其实这种迂腐只是因为他们不可能预见到一种新法统将在中国得势。当中央集权制诞生之后,封建制下的政治势力相互制约的平衡格局消失了。秦以后的政治史,基本上可以从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相对削弱这一线索上去理解。在这一新法统下,唯一可以与皇权相抗衡的,只剩下两种力量,一是农民在无法生存时揭竿而起的反抗能力二是以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为主体的官僚阶层。前者在平时不过是散沙一盘,只有在生存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他们才可能联合起来,并因联合而产生惊人的破坏力。而在集权制这一新法统下,儒生的处境极为尴尬。他们委质为臣,就应该按照儒家的理论,践行忠恕之道。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儒家的忠虽不是绝对的,但一般来说,为人谋而不尽心尽力,则不可谓忠。或者说,在不能判断君主为独夫之前,就不能不竭诚尽忠。不过,这与法家提倡的绝对忠君,毕竟还有差别。无论孔、孟、荀,对于汤武革命,从来是抱着肯定态度的。《孟子》说汤武诛桀纣是诛一独夫,未闻弑君。而《韩非子忠孝篇》却说: 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这些话都是说君主绝对正确,容不得半点怀疑。所以,提倡绝对忠君的正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两家的区别,其实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太史公在评价儒家的特点时指出: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而评价法家是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两句话粗看差不多,但只要知道什么是儒家所说的礼,就知道差别很大。在儒家看来,君臣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礼,非礼之臣不是臣,非礼之君也不是君。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以此类推。而且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应该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如果君不像个君的样子,汤武革命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法家却不同,法家的尊主卑臣是一种僵化的政治关系,不允许对这种关系再做评价。按照韩非的比喻,君为冠帽,再破也要戴在头上臣是鞋履,再新也只能穿在脚上。是所谓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并且认为非如此,天下就要大乱。这就把君主关系绝对化了。从法家这套僵化的名分理论,可以看到他们深受黄老刑名哲学的影响,可以说,先秦的儒、法、黄老等家均重视名分,而且对名分的讨论都构成了各自学说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名分学说的不同,却在实践中产生了极为不同的分野。 正是法家在秦国得势之后,中国的颂圣之声开始了。在儒家建构的君臣关系中,历代君主与大臣之间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如皋陶、伊尹等。上古官职中,三公之位特尊,也是因为他们是天子之师保。但秦朝的文书遗式,如《李斯碑》(《泰山刻石》)中,动辄臣昧死言,臣昧死请,全然是奴才对主子的诚惶诚恐。秦的这种宫廷文书格式一直沿袭至西汉,到新莽时才把昧死改为稽首,但这时,皇上圣明,臣罪该诛的逻辑已渐被君主们视为当然,在臣下也已渐成为无奈而须接受的事实了。 把中国颂圣的传统记在儒家头上,这不得不说是找错了方向。但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回过头来看外儒内法的观点,也是我们需要承认其合理之处。外儒内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曲解后的儒家忠道做幌子,为骨子里法家的绝对忠君遮羞。 但是在某些方面,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统仍然一直保留下来,并且相对独立于法自君出的新法统。资中筠先生已经指出,一是家国情怀,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家主人翁精神二是重名节,讲骨气,也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风骨。在制度的价值判断方面,则树立了仁政作为标杆。孔子所阐发的仁,可以区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伦理实践的准则二是作为执政者从政的准则。前者基本上可用忠恕来概括,后者则体现为仁政。二者有相通之处,不可截然分解,但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基本面,看成是一个儒生在野和在朝时,其言行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这种话更像是在谈日常伦理。而在回答樊迟问仁时,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就明显是在评价一个为政者的行为了。 以这样一个基本区分去观察,可以发现,孔子为执政者所设置的行为准则或政治理想,大多是清晰而具体,不容曲解的。这些准则或理想大致包括这些内容:1。统治者必须讲信用民无信不立(《颜渊》)2。为政者有义务使人民生活富裕和受到良好的教育富之、教之(《子路》)3。为政者必须在道德上自律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4。举贤人,远谄佞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5。保护人民的正当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尧曰》)6。为政者有维持社会公正的义务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等等。 可以说,这些为政者的行为准则或政治理想,是历代统治者都不得不承认,也无法曲解的。统治者可以做不到,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但却不能自诩合理。这就像法律一旦制定出来,人们可以不遵守或违法,但只要法律条文是明白易知的,对违法或不守法行为的评价就是确定的。 对于儒家所确立的这些政治准则和理想,法家也不能曲解。事实上,法家在这些问题上不但与儒家没有根本的分歧,反而有着共通之处。比如,韩非对臣民的态度是倾向于宽容的,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又如,韩非也重视为政必须去私立公,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有度》)这和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异曲同工。只不过,孔子是以民为本来考虑公私关系,而韩非则是从国治兵强的角度。 实际上,作为统治术的法家理论,真正可说有特色的论点只有两条,一是以刑赏治国,又特别强调重刑而轻赏。二是君主以治官为首要任务,治官又必须以法、势、术相结合为手段。其中,重刑政策在秦以后基本上被抛弃了。回到了儒家提倡的刑罚世轻世重的轨道上去。刑法体系上,儒家提倡的符合中庸之道的刑罚政策,基本上成为后世刑律的立法准则。但法、势、术相结合的治官要领,则作为历代君主的枕中秘,成为实现专制的有力工具。而这一点,则是维护君主绝对地位作为法家的前提的逻辑延伸。 综上而论,无论从制度的评价标准,还是从刑法制度的构造特点来说,外儒内法都是不够贴切的。秦以后新法统的确立,在具体制度方面固然深受法家理论的影响,但法家却没能在意识形态和立法原则上占上风。道统和法统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张力。法自君出的法统虽已建立,但自君所出之法,却始终受到道统的影响、约束和评价。 先秦的儒法之争,以及秦以后的道统与法统之分异与融合,是个极为宏大的问题。区区数千言自然不能将其中的细节分梳明白。本文并不是要彻底推翻原有的外儒内法观点,只是说,如果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它是单向度的,解释力还不够充分。加上一种解释角度,会让我们对中国制度史的认识更加丰满。 尽管本文似乎为儒家做了过多的辩护。但笔者并非儒家学说的拥趸,特别是不认为在具体的政治制度设计上,先秦儒家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多少可资利用的资源,更不认为只要阅读儒家经典就能开出现代民主之花,只是不赞成把先秦儒家说成是一种附和统治者的学说。儒家所提倡的独立人格和君子风骨,与西方文明中的公民人格虽然不同,却仍有相通之处。而儒家所提出来的关于良好政治的理想,其高度和光亮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遗憾的是,在我们还远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文明的今天,这种古典传统已离我们远去。 在靖王府诗会中,范闲以一首杜甫的《登高》独拔头筹,一时在京城声名鹊起,成为第一才子。那么范闲为何在上万首诗词中独选中杜甫这一首当自己成名作呢,这首词有何独到之处? 10句经典惜时名言,珍惜时光,大好青春莫辜负。1。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出自三国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穷无尽,人的生命却像朝霞那样短促。2。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 《一剪梅》是宋词中很常见的小令词牌,因其格式颇为规整,历代词人大多都绘以此词牌作词,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句。譬如辛弃疾的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唐伯虎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等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禅诗是非常受诗词爱好者喜欢的一类诗作。这种类型的诗歌,或融进佛理,充满哲理和智慧,启人心智或反映僧人或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以表现澄静圣洁的禅意和心境为特色,给人一种淡泊从容,静谧 相比于所有的一见钟情与白头到老,可能爱而不得,才是很多人感情的主旋律。大多人的感情,都是悲伤的主旋律,可是几乎所有的人,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感情。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 爷爷的告诫:做人,莫要在这三件事上卑微,不然会被人瞧不起。人在世间,烦扰之事必不可少。但如何应对眼前的繁琐小事却要仔细斟酌,毕竟眼前之所有只是暂时的,要想在一个圈子中混得风生水起就得万分努力, 人们时常打趣中年男人: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小烧虽好鹿茸贵,韭菜腰花多实惠。中年男人肩上担子最重,上有高堂悲白发,下有子女未成年,内里覆盖伤,脸上挂着笑。要让父母放心,让老婆安心,让 著名作家塞缪尔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皱着眉头看它,它也会皱着眉头看你我们笑着对它,它也会笑着看你。毫无疑问,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不管是去玩还是去学习,我们都会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这是小说《摆渡人》里的一句话,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灵魂叩问。什么是摆渡人?顾名思义,就是在码头摆渡的船夫,用船将河岸这边的人送到河对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摘抄、法统、道统、中国、体现、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