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瑞琳:一手写自己一手评他人
知道陈瑞琳,是因为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本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评论集带着我了解了许多海外作家及其作品,带给我无数启发,也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认识陈瑞琳,是在参加移民文学会议及相关活动之时,我们在多个会议及活动场所相遇、攀谈,她的热情与爽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对新移民文学的大力推动和倾情付出让我感动敬佩,她的多年努力也促使她自己与新移民作家共同成长,携手进步。她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曾说过心有所感时就写散文,读书兴奋时就写评论。对于自己的这种写作状态,她认为这两套笔墨并不矛盾,并说自己愿意一只手写自己,一只手写他人。 陈瑞琳,女,1962年生于中国西安,现居休斯顿,美国华裔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曾参与发起和筹备国际新移民作家笔会(英文名称:TheChineseImmigrationWritersAssociation),是现任会长。兼任中国南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汉学研究员。 1975年,年仅13岁的陈瑞琳创作了一篇题为《红红的爸爸》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很快就被《西安日报》采用发表。 1977年秋,15岁的她因为曾在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被校方推荐参加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高考,破格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春,陈瑞琳成为当年为数极少的少年大学生之一。在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陈瑞琳曾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 1983年,陈瑞琳开始尝试写作学术论文,至今为止,她已有百万字文学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刊载。 1984年,22岁的陈瑞琳小试牛刀,在辽宁《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论萧红小说的语言艺术》。 1992年,陈瑞琳以陪读夫人的身份随夫赴美。在美期间,她致力于散文创作及文学评论,有诸多作品发表于北美及中国各大报刊,出版有多部域外散文作品集,多次荣获北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华文创作征文大奖。 1993年,她与人合作出版《神秘黑箱的窥视》,并只身到休斯顿闯荡,曾尝试自己做生意包饺子卖,到中餐馆打工,当保姆替人照顾孩子,还开过书店,当过中文报记者。和许多华人新移民一样,为了求存和立足,她在美国从事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既为丈夫读书挣学费,也为自己和孩子赚取生活费。 1998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散文集《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这是陈瑞琳在美国写的第一部散文集,书中的很多篇章都曾在其出生地的《西安晚报》上发表过,这些作品既是她写给母亲的他乡生存报告,也是她在美国扬起的第一道文学之帆,标志着她在海外的创作与研究之舟已正式启航。她在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教授的访谈时,曾这样谈及这本书:刚来美国的时候落脚在墨西哥海湾的工业大都市休斯顿城,先生念书,我去餐馆赚学费。我的复活是从看到一份中文报纸开始的,那些美丽而亲切的方块汉字,带给我无限的温暖和希望。我在打工的间隙开始写作,第一篇就叫《餐馆辛酸》,在国内《西安晚报》发表后,母亲要我买机票立即回国。我在休斯顿的第二年就开始为当地的华文报纸作采访记者,这让我看到了海外华人真实的生存景象。我开始理解他们的拼搏,为他们感动和骄傲,也同时理解了移民生涯的苦乐悲欢。这些见闻和感受就成为我的第一本海外散文集《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一书中的主要内容。 2000年,陈瑞琳的单篇散文《他乡望月》在《世界日报》全球征文中获得头奖。 2003年,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其散文集《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同年,单篇散文《雪鸟飞翔的地方》入选《20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一书,《英伦秋游》被选入《世界华文文学》。 2005年,她参与编著北美新移民作家首部小说专辑《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与融融合作),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其评论集《新移民文学漫论》(与吴奕琦等合作)。 2006年,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其论文集《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而散文《他乡望月》也于同年入选《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一书。 2009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散文集《家住墨西哥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评论集《解读少君》(与人合著)。 201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其学术著作《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集》,该书称得上是迄今其文学评论集大成之作。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陈瑞琳在文学创作和评论方面已取得许多成果,也已收获不少奖项。总括起来,其获奖情况分列如下: 散文《他乡望月》于2000年荣获《世界日报》全球征文头奖,《巴黎寻梦》2005年荣获香港全球华人旅游文学征文大赛优异奖。 2005年,她还荣获中国《文艺报》评选的理论创新奖,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海外文学评论人士。 2009年,其《家住墨西哥湾》荣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同年荣获第一届《世界华人周刊》杰出作家奖。 2010年,她的小说《花祭》荣获台湾华侨总会海外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她本人于同年经网络投票获选休斯顿华人十大风云人物特别奖。 2011年3月8日,中央四台华人世界特别播出对她的专访节目凿碑立传的文学女人同年散文作品《井冈杜鹃》荣获中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此外,她的散文作品常年入选《中国散文年选》,单篇散文《绍兴大梦》曾入选中国《新华文摘》杂志。在文学评论方面,陈瑞琳以其独特视角关注近30年来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动态,是当代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陈瑞琳在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教授的访谈时曾说过:写散文是我的至爱,写评论是我的使命。i从上文的创作列表来看,她的写作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评论这两种文体上。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三本散文集,两本评论集。而无论是写散文还是写评论,在读者眼里,她都赋予其作品以生动的文笔,飞扬的激情。 三部散文集分别题为《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家住墨西哥湾》,她自己曾将这三部作品称为散文三部曲。 《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这本散文集写了众多美国华人的生存故事,也写了自己在走出国门后最初在美国的奋斗立足和心灵挣扎经历。陈瑞琳以情真意切的文笔,书写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美国华人新移民跨境域、跨文化生命移植的艰难旅程。正是因为她写了这本书,休斯顿市长李布朗还特别为她颁发了荣誉市民和文化亲善大使证书,可见这本书在华人社区内外已产生不小的影响。当时的陈瑞琳,忙完了一天的事务之后,曾独自在夜晚透过天窗,默默望着满天星斗,胸中涌动着无限激情,她决心要把自己身处的休斯顿这座美国城市中华人移民的奋斗故事写出来,写成一本书,写给母亲,写给家乡父老,让他们了解自己,也借此了解美国。 休斯顿(Houston)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也是全美第四大城市,还是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许多华人移民纷纷来到这里生活和工作,为自己在美国拓展生存机会,陈瑞琳在采访过程中与他们中的不少人有所接触,知道他们之所以成功或失败背后的故事,于是她在工作之余,开始提笔写作,把她知道的故事一个个行诸笔端。到了1998年,她的《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痛苦也是生活,体验就是财富!我要写,写下异域的冲击,写出新一代移民的甘苦!可能就是因为怀有这样的写作动机,她笔下流出的往往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笔端涌动的全是一阵阵火热的激情。 如果说《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表现的只是陈瑞琳居美期间所经历的摸爬滚打、风雨沧桑和见识的山川风物、异域人情,那么《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则可以说是更广阔地描绘了她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时空中来往穿梭时的各种精彩经历与感受,是她创作的一部域外散文精华集。这部散文作品,其文字深邃、凝练,让人读后脑中会不禁生出无限遐思,它们既闪烁着学术研究者的理性思想之光,又饱蘸着散文创作者的走笔抒怀之情。文中流露出真诚的渴望、展示出作者放眼的胸怀、和那双乐于发现美与善的慧眼,这些内在元素构成了此书气韵悠长、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到了《家住墨西哥湾》的创作阶段,陈瑞琳的文笔和写作技巧已日显老练,日臻成熟,情感也日渐丰富和深沉。在慢慢沉淀了自己面对新世界的探奇与浮华之后,她定心潜居,对新时代移民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在新的文化坐标上将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加以展开。《家住墨西哥湾》共分两辑,第一辑《海上花》,第二辑《海上风》,两辑均分别收入十余篇文章,共计九万余字。无论是写东方还是西方,她笔下流出的,全都是一个个动人好读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有的令人欣喜振奋,期待未来这些故事发生的地点,有的在欧美异域,有的则在中华故土。 《女人花》这篇叙事散文记录了几名华人女性的故事,她们经历不同,性格迥异,其中有怀孕后匆忙嫁给休斯顿石油工人、可很快又被这个石油工人赶出家门、同时又失去孩子的莉莉有被装在大木箱里从墨西哥边境偷渡到休斯顿,在海关验关时差点被摔断脊椎骨,又急着当按摩女赚快钱去偿还五万元偷渡费的上海姑娘有利用公派机会出国考察、下飞机后就立即玩失踪、叛逃美国的教授独生女还有嫁给美国搬运工丈夫的网络新娘,可其夫不但几乎一无所有,还把网恋作为唯一嗜好,而且这位处于赤贫状态的奇葩丈夫,竟然还曾经给120名世界各地的女子写过情书。这些华人女性的故事和命运让人吃惊和感叹,读者在为她们的遭遇感慨唏嘘的同时,可能也忍不住会发出这些女性为什么要出国?、美国真的值得她们这样不顾一切吗?等等疑问。 《苏格兰高地一抹红》中的故事主人公玲子是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失婚后留学英伦,一边独自疗伤,一边希望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玲子的前夫在留德五年期间,由于耐不住寂寞,竟然跟别的女人在德国过起了小日子,而且比跟玲子一起过的日子还要长。在去德国亲眼看到自己的丈夫跟别的女人过着家庭生活、还看到他染上赌瘾并赌光最后一个马克后,玲子心死了,她终于决定结束这段早已畸形变味的婚姻,不再做这个男人的妻子,勇敢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前夫生活的旁观者,心中只剩下对前夫的同情和怜悯,不再有爱情和依恋。在走出畸形婚姻后,玲子对生活依然怀有美好的憧憬,文章最后所描写的西天那令人沉醉的满天彩霞,似乎预示着留学英伦的玲子正在拥抱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他乡望月》是陈瑞琳的获奖作品,是她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写身在美国休斯顿的自己,牵着儿子的小手走在自家屋后的草地上,沐浴在异域的月光下,遥想故乡、遥忆童年、怀念亲人、陶醉青春,感叹生命的脚步离故乡的堤岸越来越远,灵魂里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近?关山远去,家国如梦。在这他乡无数个月夜里,心儿浴着蓝色的光,激荡的潮水终于退回了母亲的海岸。很显然,这是一篇怀念故国、故乡、故园、故人,抒发离愁、乡愁,描写亲情、爱情、友情的散文。文章感情细腻,思路开阔,作者除了写童年青年时期的自己、情人、家人、友人之外,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苏武牧羊、当下西北人惯常吼唱的秦腔、鲁迅《社戏》里的南人小调、诗文中常描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自己在世界各地踏访文人墨客时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作者把过去和现在、回忆与现实、叙事和抒情在文中很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将其融为一体,读者阅读时应该不难看出,陈瑞琳在结构此文时相当用心,并且运用了不少的写作技巧。 除了上面几篇文章讲述的故事之外,《家住墨西哥湾》这部散文集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人和事,比如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卡玛、在美国河边采蒜苗的中国女人、在旧金山买大房子的琼、在餐馆打工和在休斯顿开书店的陈瑞琳自己、住在瑞士山中的女友、母亲的猪头肉、给过生日的儿子写信、又见跟自己合作编书的融融还有去寻找雨果、探访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和加勒比海的小镇、遭遇雪山惊魂、体验韩国的诱惑、深入欣赏风花雪月的云南等等,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陈瑞琳的文笔都很细腻生动,文采飞扬,对笔下的人和事都赋予相当的激情,读者透过她的文字就能看出她是一个热情爽朗、真诚友善、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见字如见人,她的散文真的做到了文如其人。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部散文作品集,陈瑞琳还出了两本论文集,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和《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集》。作为海外为数不多的华人评论家之一,她从宏观到微观角度都对新移民文学进行了总结、概括和点评,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潜心推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热心扮演华人作家作品的伯乐和推手角色,称得上是一位新移民文学的活动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分纵论、散论和情论三辑,主要论及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作家作品,也有部分作品是研讨会侧记、国际笔会纪行和访谈录等,其中被陈瑞琳所论及的北美作家主要有严歌苓、少君、张翎、沈宁、刘荒田、卢新华、宋晓亮、阙维杭、程宝林、孙博、李彦、朱琦、夏小舟、陈谦、施雨、融融和瞎子等十余位,这些作家作品专论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北美作家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是个不小的激励和促进,不少华人作家作品就是经她评介之后开始进入中文读者的阅读视野,并逐渐吸引到普通读者和专业文学研究者更多关注的目光。 《海外星星数不清》一书沿用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风格与体例,这本文学评论集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四海涛声和他人他语四辑,外加一份特别附录。在这部集子中,陈瑞琳除了继续论及《横看成岭侧成峰》中曾经评过的部分作家及其作品外,更进一步把哈金、闵安琪、北岛、虹影、陈河、张爱玲、白先勇、陶然、张惠雯等作家的创作活动收入笔下。书中还收入了包括白舒荣、何与怀在内的部分作家和文学圈内专业人士对陈瑞琳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所作的评论文章十余篇,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创作和批评活动在作家及同行中已产生不少的反响。 为了推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除了为许多移民作家作品写评介文章、努力将其推向市场之外,陈瑞琳还参与发起、成立、组织了不少报刊杂志、国际笔会、研讨会、文学论坛等许多与文学有关的活动。概括起来,她曾经参与过的主要文学活动如下: 1999年,正式开始撰写海外新移民文学评论,在《侨报》首开海外新移民文学作家扫描专栏。透过这个专栏,陈瑞琳得以让一个个正在奋斗中的新移民作家正式登台亮相,并展示他们的文学创作成果。从此,新移民作家队伍,逐渐向《侨报》靠拢新移民文学作品,也逐渐在《侨报》集结。 2001年,陈瑞琳在休斯顿参与创办文学杂志《华人世界》,并担任其副主编及执行主编。 2002年,应邀参加上海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其参会论文《原地打转的陀螺》因为批评国内学术界的港台自封格局,在学坛造成极大震动。 2003年,应邀参加旧金山伯克利大学举办的开花结果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她在发言中梳理了海外留学生文学到新移民文学的演变轨迹。 2005年,在纽约召开《一代飞鸿》新书发布会,该书被誉为填补学坛一个重要空白,并应邀赴哈佛大学参加两岸作家对谈。 2009年9月,陈瑞琳在西安策划主持第三届国际笔会11月,赴广东中山参加全球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 2010年5月,出席中国首届小说节,陈瑞琳代表海外作家发言10月,她接受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专访,代表海外作家应邀参加中国滕王阁笔会11月,赴台北参加海外女作家大会。 2011年11月,陈瑞琳赴江西宜春参加第二届国际华文作家写作营,稍后又参加广州全球华人作家共享文学时空大会,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福建,为第四届国际新移民笔会担任主持人。 2013年5月,陈瑞琳在美国策划并主持北美新移民华人作家休斯顿笔会。 2015年5月,陈瑞琳出席旧金山、洛杉矶北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11月,赴澳门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从上面所列举的各类文学活动来看,陈瑞琳不仅在海外华文文坛相当活跃,她在国内文学圈也广受欢迎。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份影响力的获得应该是跟她多年来为海外文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分不开。正是因为她对新移民文学坚持不懈的倾力推动,尽其所能为海内外文坛牵线搭桥,许多海外作家,特别是北美作家及其作品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广受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新移民文学才会拥有今天的繁荣局面,她也因此与新移民文学和海外华人作家共同成长,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真正开创出他人与自己双赢、创作与批评兼收的局面,为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演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前沿每月一家小说快评文坛扫描黄咏梅金仁顺索耳余一鸣甫跃辉弋舟摘抄、一手、学者、他人、自己、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