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医生的十个小故事
今年我去参观了鼓浪屿上林巧雅前辈的故居。就先说一个林巧雅的小故事吧。有一次,林巧雅给学生出了一道考题:到产房观察一个产妇分娩的全过程,把所看到的要点写下来。收到答卷,林巧雅只在一个学生卷面上批上GOOD。当不解的学生们围拢上去,看到这位同学比其他同学多写了一句产妇额头上滚落下黄豆般的汗珠时,一切都明白了。林老师在在告诉学生,走上临床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2008年去世的裘法祖院士,在他90多岁时的一次报告中讲述了他在德国做外科主治医师时,为一个普通妇女做阑尾手术的故事。手术做的很好,但由于其他的原因,这位患者竟然死在了医院。当时,德国导师看着他,板着脸说了了一句让他牢记了60年的线个孩子的母亲啊! 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院士在《名医手记》里的开篇文章没有讲自己的光辉经历,而是讲了一个他自己失败的教训:在一场很普通的手术中,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由于自己过于轻率和自信,术前没有备血,造成十几岁的患者死去,孩子的父亲很悲伤,但还是握着姜大夫的手感谢他。这让姜泗长愧疚了很多年。 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那栋老旧的门诊楼里,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看一个病人,至少需要半小时。他数十年的习惯动作是:轻轻的走到病人的床前,和蔼的拉起病人的手,摸着病人的额头,靠近病人细心倾听。检查患者口腔和咽喉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的地方仔细观察。 白岩松在《白说》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父亲的就医故事。白岩松的家乡在内蒙的海拉尔,七十年代,他的父亲当时三十多岁,总咳嗽,痰中带血。有一次去天津出差,办完公事在出差回来的当天去医院挂了个号去看病。结果被诊断出是癌症。医生不好当面告之,只是说:对不起,你不能走,必须住院。白父当然不干,掏出车票对医生说:这是我回内蒙海拉尔的车票,非走不可。医生拗不过就说,那你等一下,我请我们上级医生来跟你谈。医生转身找上级医生的时候,白父就溜了。 晚上,白父在天津火车站等车的时候,突然在车站的广播里居然反复听到他自己的名字:前往海卡尔的某某某,请到火车站门口,有人找您。白父走到车站门口,看见下午那位医生,焦急地站在那里等他。原来那位医生记住了他车票的车次。白父被救护车拉回了医院。 老李,一名直肠癌患者,得知患病心急如焚,和千千万万个患者一样,他在全国最知名的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花了很长时间挂了一个专家的号,当他在人头攒动的诊室把检验报告递给专家的时候,只听到专家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就开始写治疗方案。老李战战兢兢的问治疗方案是怎样的,专家说,不用问了,你就准备接受治疗吧,说了你也不懂!老李压着窜上来的怒火说:您不说我当然不知道了,您说一下我就知道了呀。这位专家提高了嗓门:你哪那么多话,你要治就治,不治就算了。老李摔门走了,出了门,他就在心里拉黑了这个医生。 第二天、第三天他有相继挂了另外两位全国知名肿瘤专家的号,一位只看了看报告单,头都没有抬另一位给出去的方案是直接手术但不能保肛,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几分钟的就诊时间全听他介绍癌症治疗的金标准。没有一个专家向他解释这个病。最终,老李选择了一个不知名却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大夫。这个大夫第一次见他,就送他一本《癌症不是病》的书,还打开电脑,用PPT向他讲解接下来要做的治疗。如今,恢复很好的老李成了志愿者,遇到想不开的癌症患者,他就去找人家聊天,聊上56个小时。他发现,癌症患者现身说法的话疗比化疗还有效。 有一次去赴同学聚会,我人刚坐到桌子边上,值班医生就打电话过来说我的一个病号不舒服,值班医生查的血压、血糖都是好的,并且向她解释了半天,她还是非要求我去再解释解释病情,无奈之下值班医生才给我电话。我望着一桌子的菜,带着满肚子的火就赶回去了。当我站在病人床边的时候,看着她无助的眼神,拉着她的手,摸着她的额头,然后和她聊天,半小时后她说好多了。我问我们值班医生没看你吗?她说看了。我说那为什么你还要叫我来呢?她说我看到你就放心了。我心中的火慢慢就没有了。 我经常给我学生们讲:一个病人来了,我们要知道他有病,同时也是人。从病的角度来说他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都算病,从人的角度来说他是和我们一样一样的普通人。他不仅需要我们的技术来解决疾患减轻痛苦,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人文关怀来谈心交友平等待人。我希望你们不仅要会治病,而且要会待人。 一个柔弱的女学生曾经告诉我,她的第一堂动物实验课给她留下了很差的体验,因为操作不够熟练,所以老师下发的麻药没有全部打入,试验用的兔子麻醉效果不好,操作的时候兔子一直在挣扎,她实在看不下去,请求老师再给兔子补点麻药,但是老师头也不抬的说:不用了,就这么做吧。她含着眼泪不忍心继续这种操作。一个老师如果完全没有尊重实验课上的弱小生命的意识的话,怎么可能让你的学生感到对生命的敬畏,怎么会在这些准医生们进入临床以后会自觉地去尊重治疗对象呢? 我们医院有个外科主任,人很有名,手术做得漂亮,脾气很火爆,精力超群,大的手术小的手术一人全包,底下一群人一上手术台只有拉钩和挨骂的份,当主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奋斗在手术一线,绝不给别人一线生机。有一次做肠子的手术,开进去,找不到瘤子,赶紧找我们来术中定位,我们汗流浃背得赶到手术室,安装好设备,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吃屎去了吗?来得这么晚?我是早闻其脾气之暴和口舌之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但真的听到这么一句开场白,背后还是会直冒汗啊。我去,这就是大主任之风采啊,您老带着口罩我都知道你早上肯定没刷牙!这样的主任不在少数吧,一个对自己手下和同行都这么狠的人,我相信他对病号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有一次听另外一个老主任感慨:医院这样发展下去,等我们老了的时候,谁给我们看病呀!我开玩笑的说:主任您多虑了,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您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您没有跳出我们狭隘的小圈子看问题,就算你限制了自身医院和自身科室的发展,还能限制别的医院别的科室的发展吗?现在是讲究团队和共赢的时代,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卓识远见人存在。到我们老的时候呀,我们去别的医院看病不就好了。老主任哈哈大笑,他说: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在当下,而在十年、五十年、甚至是百年之后,功过自有人评说啊。 很多时候,我们把医患关系说的很多,医医关系说的很少,其实不管什么关系,说到底是人和人的关系,先把人做好,如果在对方眼里,你做到了尊重、平等、体谅、宽容,我想没什么关系是处理不好的。1915年,美国特鲁多医生去世时墓碑上刻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这三行字里似乎有着对医生这个职业更为深远的定义。都说医生是介于上帝和普通人之间的职业,他们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也会犯很多的错误,你在医患关系和医医关系中的受到的那些委屈、痛苦、挣扎和诱惑也许是每个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请不要忘记你当医生的初衷,当你被现实的迷雾遮住了双眼,请记得拨开心中的迷茫,正本清源的时候,它也许就在那里!故事、医生、故事、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