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经
10月20日,由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联合主办的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在国防大学召开。 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夏立陈炼)10月20日,由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联合主办的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在国防大学召开。会议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教学模式创新探讨为牵引,以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在回归本源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在经典作家的原初语境中更加客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经典作家的思想批判中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经典作家的缜密论证中更加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回溯历史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特别是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呈现马克思主义开启新历程的预见力、汇聚革命力量的凝聚力、推动历史转折的引领力,引导学生从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深远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感召力要在回应现实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回答现实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由此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陶传铭作主旨发言。他认为,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必须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的科学原理。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通过不断回归本源,在源流贯通中切实掌握科学理论、把握正确方向、提升能力素质、升华精神境界。只有深入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完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才能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现实紧迫性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切实走进经典,既要下苦功夫,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语境,必须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来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必须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科研是我们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只有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行,马克思主义教研团队行,马克思主义教学模式行,才能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委王鹏在致辞中指出,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将马克思主义行作为中国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和源,再次向世界宣誓:中国的灵魂和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首先源自于以《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新历史征程中,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想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德平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在研讨交流环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德平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教授先后围绕多维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百年变局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中国逻辑贯通:经典著作教学的有效途径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方法思政课要毫不动摇坚持和贯彻两个《历史决议》精神从著作中汲取理论思维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向度讲政治是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原则等主题作了交流发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主持研讨交流环节。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教授作会议总结。 闫坤如表示,文明本身是一个多维视角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文明的多维视角进行了研究。关于为什么说中国人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可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探析。从理论层面,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等西方学者都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和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主流的必然趋势。从现实观照中,不管是从物质文明的进步、政治文明的中国领导、精神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社会文明中人与人的友好关系以及生态文明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彰显出的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以及从理念、道路、制度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展都可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赵庆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观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工具,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的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但是面临复杂的矛盾与冲突,要以批判性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变局,以问题为导向来思考世界怎么了,世界到何处去。百年变局的重要特征是东升西降的国际力量对比,求稳定、盼和平、谋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百年变局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变革,科学技术是引领大变局的根本力量百年变局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不是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 胡德平提出,我们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个问题时,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中国逻辑,具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明确人民立场契合中国文化三重维度来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中国逻辑中,最为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人行。因为中国人不但真信还能真懂马克思主义、不但活学还能活用马克思主义、不但守正还能创新马克思主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王公龙认为,贯通是经典著作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必要让经典篇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章与经典作家的生平贯通、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学员的理论困惑贯通、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西方学术思潮贯通。在将经典篇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贯通的过程中,一是要把具体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定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阐述经典理论时不仅要分析理论的特定内涵,而且要指出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二是要把具体的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加以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只有把某一具体的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分析和定位,把握其中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才能避免前后矛盾、相互冲突的现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彼此不可分割,只有将三者贯通,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鲍金表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和广博的思维宽度,加之众多专业化的学术术语和繁杂的背景知识,这对于众多想要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来说,都不啻于一场相当难度的阅读挑战。但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价值旨归的视角来考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备了和无数人发生心灵契合和融合的可能性。对于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四个视角来探索:一是重复性阅读,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方法二是参考性阅读,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支撑三是问题性阅读,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化途径四是体系性阅读,这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高阶标准。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王芳认为,要将党史完全融化于而不是融入于思政课,不是细枝末节,而是必须抓住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而这正是体现在两个《历史决议》中的精神实质。两个《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两个《历史决议》的形成史,本身也是思政课的内容。思政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两个《历史决议》精神,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两个《历史决议》精神指导下来开展思政教学,将用好用活百年党史作为今后思政教学的重中之重。 赵勇提出,要从著作中汲取理论思维的力量。首先,理论思维是彰显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本表征。思政课效用的最终落地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激发动力还是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实现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其中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对理论思维的培养。其次,在如何把握理论思维的结构维度上,可以从经典意识、世界眼光、国际视野、问题意识、历史意识等综合性视域来考量。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形态和源头,为把握理论思维的结构维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再次,理论思维始于问题意识,著作中很多文章都是以问题意识来打开系统的论述,这些思维方式中蕴含的力量值得我们去汲取。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主持主题发言环节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王治东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多要素,其中遵循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要素。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哪些要素来理解这种归根到底性,什么要素支撑起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空间,就需要在中国话语空间场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以及把握四者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联。讲好中国故事有多维尺度,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讲中国故事,才能让中国故事具有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 姜延军表示,讲政治是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第一原则。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根本上要求学术与政治保持统一,但现实中我们将学术和政治相统一表达为用学术来讲政治,并在惯性逻辑上认为先有学术,才能有政治,认为讲学术讲理论是基础和前提,学术方面的有了,政治方面的自然会具备。于是很多时候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把事情讲得既有意义又也意思时,首先追求讲的有意思把理论讲得既有方向又有深度时,首先追求有深度,甚至为追求讲课效果,用有意思的东西冲击有意义的东西。没有重点的两点论是虚妄的,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学术和政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政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术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政治是知其所以必然,学术缺少政治的引领是不行的。 王国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的价值应有完整呈现,具体要做到四个把握,一是要科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科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是要科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性贡献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四是要科学深刻把握人精神世界建设的规律。基于以上四重视角来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价值,能更好地助力我们坚定立场、把握观点、领悟方法、提升素养,从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参加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模式创新研讨会专家参观《宣言》情境教学馆本网记者查建国摄故事、中国、聚焦、为什么、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