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成功说明,虚伪的最高境界是诚实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三国演义》里刘备演戏的场面太多太多了。比如:为收买赵云而摔阿斗,为了让诸葛亮安心辅佐刘禅而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为了瞒过曹操而掩藏锋芒、栽花种草,为了夺取徐州而与刘表称兄道弟这一路数下来,真是太多了。下面,我们就捡刘备人生中比较重大的三次转折点来分析刘备如何表演,感受一下这位演技派高手的高超演技。 刘备曾对关羽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宵,不受笼网之羁绊也!说的是刘备离开许都,挣脱曹操的束缚,有惊无险地脱离了虎口。那刘备是如何脱离曹操束缚的呢?不靠别的,靠演戏。 刘备在下邳投了曹操,处决吕布后跟随曹操一起回许都。在许都期间,刘备和董承等人预谋诛杀曹操。为了不让曹操看出自己的志向,刘备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刘备种菜的这一招没能够骗过曹操。曹操为了进一步试探,请刘备去喝青梅酒,酒桌上,曹操说出了那句惊天劈地的话: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想要通过这句话来试探刘备,进一步确定刘备有没有野心。结果,刘备的表演成功打消了曹操的疑虑。刘备因为曹操看穿了自己的心迹,筷子都吓掉了。他一定觉得这下完蛋了。这时恰好响起了雷声,刘备借雷说事,轻描淡写且不乏幽默和自嘲地说了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没有了顾虑,他相信了刘备的话,所以大笑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于是借题发挥说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一个害怕雷声的男人,有何前途?曹操因此不疑刘备。还是郭嘉、程昱等旁人看得清楚,说曹操放走刘备是放龙入海、放虎归山,把刘备比喻成龙、虎,可惜曹操终被刘备表演所迷惑,说了句我有朱灵、路昭二人在彼,料玄德未必敢变心。 为什么要把煮酒论英雄这一节当作是刘备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通过曹操的口,刘备从此声名远播。刘备还和董承等结盟,皇叔的头衔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用行动确立了正统的地位。从此,刘备正式与曹操对立。所以,这是刘备人生的第一大转折点。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主要包括荆州大部、益州、汉中等地,征服孟获后还包括南蛮(云南、贵州的一部分),但蜀国的根基乃是益州,都城成都即属益州。益州原属于刘璋,刘备取益州,表演成分极重。刘备的目的就是夺取益州,但他让自己的这一行为合情合理。所以他从始至终都在表演,通过表演,这种夺人地盘的行为竟然成了仁慈宽厚的做法。且看他是怎么做的。 夺取益州,张松献图是关键一步。张松本来要把地图献给曹操,可惜曹操怠慢了张松。这个消息一定被刘备的细作探得,所以刘备很准确地知道张松的行程,才会派赵云来迎接。 在酒宴上,刘备故意不提西川之事。张松用言语试探,结果刘备与诸葛亮庞统一起上演了一出双簧戏,一步一步赚取张松的信任与同情。且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对话: 张松要走,刘备设宴送行。此时刘备仍旧没有得到地图,所以他故伎重演。一番煽情道别之后,又是潸然泪下。这泪一流,张松彻底被征服了。他建议刘备取西川。刘备说刘璋是我宗亲,不忍夺取。张松说刘璋太懦弱了,守不住,益州早晚要被人夺走,你不取,便宜了别人还说了一番益州的重要性。这些刘备当然知道,可问题是怎么取呢?此时刘备终于说出了早就想说的那句话:虽欲取之,用何良策?此话一出,刘备的真实意图便显露无疑。此时张松已经被刘备征服。不但献了地图,还把法正、孟达拉作内应,让刘备轻轻松松就进入西川继而占为己有。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是有道理的。刘备进入西川后,刘璋手下多人劝刘璋杀掉刘备。可惜刘璋早已被刘备的演技迷惑,反把忠良作不仁。刘备干强盗之事,却要立仁义之名,就像俗语说的:当了妓女,还要树牌坊。 刘璋的帐前从事官王累在刘备入川前曾进谏说: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乃心腹之大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王累把刘备看得很透彻。怎奈刘璋不纳其言。 刘璋之所以对刘备如此放心,一、他认定刘备和他是同宗,不忍加害。二、他认为刘备是仁慈宽厚的君子。刘璋忘记了徐州的刘表也是刘备的同宗,但结果怎么样呢? 刘备要取益州,但他顾虑的是别人说他夺同宗之地,所以他迟迟不作决定,也不明说,只是独坐沉吟。庞统这种聪明人当然知道刘备的顾虑。于是说了一堆大道理,把夺人城池的行为说成是汤武之道。刘备这才恍然大悟。 刘备兵不血刃,得了重镇涪关,非常兴奋,搞了个庆功宴。酒桌上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刘备入川,名义是保护刘璋,实际是要夺西川。不然,何至于乐呢?刘备的酒后之言,和曹操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何区别? 在前几篇里我们就分析过,刘备的人生目标是当皇帝。所以,在他有了稳固的地盘、建立起根据地后,称帝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称帝的事情当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来。诸葛亮很识趣地当了发起人。诸葛亮说: 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事不宜迟,请便择吉。 刘备的目标是当皇帝,为什么愿意自称汉中王而不直接称帝呢?这是有原因的。古话说枪打出头鸟。这时候称帝的时机还不到。刘备的国策是联合孙权,抗拒曹操,如果这时候贸然称帝,必然被曹操抓住把柄,孙权也不会同意。倘若孙曹联合,刘备危矣。刘备、诸葛亮都对当下局势了如指掌。所以,诸葛亮提议刘备反对诸葛亮降低要求刘备同意,一来一往,目的达成了,声名远播了,正所谓名利双收。 曹丕称帝,刘备表现出的是忧虑。他忧虑什么呢?《三国演义》上没有说,但孔明说了,孔明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这话不能从刘备嘴里说出,只能由诸葛亮等人说。所以刘备只是忧虑为何忧虑?我本来是不想当皇帝的,但是为天下苍生计,我还从了吧!这是刘备的潜台词。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刘备当皇帝是被迫无奈,诸葛亮与百官还玩了一手,把整个严肃的称帝仪式彻彻底底搞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 有人会说,这是诸葛亮的计谋。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太天真了。三国社会等级森严,诸葛亮作为一个大臣,如果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或者暗示,他能这么做么?他敢这么做么? 曹丕逼献帝退位。献帝没办法,只得写份诏书,传位于曹丕。曹丕读了诏书,乐得屁颠屁颠就要坐龙椅。还是司马懿提醒了他。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提议说: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看吧,还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演技高。 多少年来,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诚实的人。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最虚伪的人。因为刘备已经达到了虚伪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们都觉得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我们要不就诚实做人,要不就虚伪到最高境界。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难?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 天才的童年,大都十分相似,就好像是不同的演员,采用同一个剧本表演。黄庭坚也是如此,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只要书在手中,分分钟便能全文背诵。 临死前,武则天让儿子削去她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最终,她选择了告别帝位的称号,改而以唐太宗的儿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之名义,请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历史上最著名的杀医者,估计就是曹操了,著名神医华佗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其实,曹操可以杀很多人,就是不能杀医生。事实上,他杀华佗之后是懊悔的。 统治集团的分裂、党争与政治清洗构成了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的源头可以上溯至王安石神宗对于异见流俗的排斥打击。然而,当神宗驾崩之初,仍然存在着新旧兼用共改熙丰法 历史迭荡,恰似天上黄河,一去未返。光阴消逝,亦如江水东流,昼夜不舍。即便如此,冰澌融解后的春风、春雨、桃花、柳花,岁岁年年总相似,流转的唯有寂寂人面。将近四百年前,1638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史记、刘备、虚伪、诚实、境界、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