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诗文史文美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李世民不杀魏征的真实原因:绝非宽容那么简单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大骂道: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非常纳闷,问道:谁触怒了陛下?李世民说:还不是那个该死的魏征,屡屡在朝堂上跟我对着干,让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完,换了身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后,惊讶地问:皇后,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这般解释:我听说主圣臣忠。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敢于直言,能够在圣明皇帝的后宫里,我感到非常幸运,又怎敢不祝贺呢?   大臣们给李世民提意见,特别是直言敢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颜值。一些电视剧中的李世民风流倜傥,和蔼可亲。那么史实中的李世民颜值如何?是大帅哥、美男子嘛?NO!完全不是,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李世民的容貌庄重肃穆,文武百官见了他,吓得手足失措。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面善的领导,他看起来好似大灰狼、不像喜羊羊,无形中,给进谏者增添了许多压力。对此,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每次接见大臣,必假颜色,勉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权力。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李世民要是没权,谁会怕他?韩愈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倒大霉,本来进谏是为了皇帝好,结果你说了逆耳忠言,人家不领情,还要宰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就算不杀,贬到儋州、崖州等偏远地区,仕途受影响不说,还得受皮肉之苦。一个官员,千辛万苦爬到高位,与其进谏冒风险,还不如多磕头,少说话,至少不亏。李世民和李治都抱怨过:群臣不喜欢进谏,都喜欢明哲保身,要是大家进谏都蔚然成风了,李世民也没必要去鼓励,甚至花钱赏赐。   3。作风。李世民是个军人出身的皇帝,18岁随父起兵,27岁前,已经是位饱经沙场的名将,这样的人,往往行事果断、眼里揉不得沙子。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能够亲手射杀自己的兄弟李元吉死后,她跟弟媳走在了一起,生了一个孩子,后来鉴于四弟无后,就把这个孩子过继给了元吉。不管什么原因,能对兄长、弟媳下手,那绝对不是懦弱之徒,连他们都能动,你作为一个大臣,他有什么下不去手的?   给李世民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魏征不但敢进谏,还敢直言进谏,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与之相对的,同为宰相,房玄龄就没有这样的胆量。贞观十年,有人向李世民打小报告,说那些三品以上的官员,个个自命不凡,仗着自己官大,不把王爷们放在眼里,李世民闻讯大怒,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来,臭骂一顿。眼见皇帝火气极大,玄龄等战栗,皆拜谢,魏征却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再如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听说高士廉、房玄龄问玄武门的修缮情况,大怒,将两位宰相叫来训斥一顿,听完,房玄龄的反应是拜谢,主动承认错误。魏征呢?他的做法正好相反: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拜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不知道你们在搞什么鬼!简直莫名其妙!人家房玄龄是陛下的股肱之臣,了解下北门的事有什么不可以。   魏征这么喜欢当出头鸟,李世民非但没整他,还让他在身边工作了十六年,最后得以善终,其中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宽容?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从头开始说起,武德九年六月的宫廷政变结束后,怎样处理东宫、齐府余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秦府众将想来个绝的,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百余人全部杀掉,家产查抄,以解心头只恨,此言一出,闹得人心惶惶。然而,李世民并不希望这样,因为他刚刚夺权,地位并不稳固,若将宫府余党赶尽杀绝,容易激起他们的殊死反抗,破坏社会安定且唐朝刚刚建立九年,内则民生凋敝,外有突厥威胁,李建成在地方也有势力,如果再激化出一场内战,百姓、政府都承受不起,东突厥可获渔翁之利。所以用李渊的名义大赦天下,下诏: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   说是这么说,但新当局真的对政治犯既往不咎嘛?人们心中不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宫府的余党们,他们虽更赦令,犹不自安。与此同时,不断地有人检举他们,抓捕他们,想趁机邀功领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留了魏征一命。当他得知问魏征一直劝大哥杀自己,大哥不从时,便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举止自若,回答说:前太子要早听我的,绝对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可见魏征挺横,就算败局已定,他还敢这么说,真是死不悔改,属于顽固分子。在一般人看来,李世民应该对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   可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不杀,还委以重任。此举便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连魏征这样,敢当面顶撞我的太子余党都没有被处分,那其他余党呢,就更不用说了,组织定会对他们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好比当年刘邦封赏雍齿一样,众将见刘邦最恨的人都有赏,自己那份呢?肯定也少不了呀!既然有利益可得,那还闹什么事!洗洗睡吧。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奏: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巩固既得利益。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乱之后,政府的上策当是无为而治,多鼓励生产,少干扰百姓,少加派赋税、徭役。说是这么说,但皇帝的权力很大,欲望很强,他要想穷兵黩武、修造离宫别馆,老百姓依然会被征发。这个时候,魏征的作用就凸显了。当李世民想劳役百姓、违背制度,魏征可以谏止,确保大政方针不脱离既定的轨道。   多年后,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我登基之初,大家意见不统一,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但魏征却劝我:偃革兴文,布德惠施,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我听了他的话,效果很好,现在天下大宁,周边的少数民族都来朝拜我,此皆魏征之力也。贞观三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西域诸国获悉此事,也想派人到长安朝贡,魏征知道后,连忙劝谏:中国始平,疮痍未复,若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于此辈。一句话:别让这些蝗虫来了,老百姓受不了。贞观四年,李世民又修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直言上谏,魏征得知后,大加赞赏: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可是好景不长,正如魏征所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初年,李世民能积极纳谏,明显是受了内外形势的影响,等到十几年后,位置坐稳了,经济发展了,颉利被擒了,唐太宗就不可避免地骄傲自满、松懈下来。对于这样的变化,魏征深有感触,贞观十二年,他对李世民说: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最近一两年,您已经变得不喜欢人们进谏了,常常表现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鲜克有终。   在一般人眼里,好像魏征每次阐述自己观点时,都会触怒李世民,让他下不了台。但如果细看,会发现犯言敢谏并不是经常发生,在大部分情况下,双方的对话还是能够心平气和的。什么情况属于犯颜进谏?比如皇帝因为什么事很生气,发火了,导致决策失误,大臣们明知道有问题,但考虑到皇帝心情不好,都不敢说话,这个时候劝谏,就是犯颜进谏。还有可能是皇帝决策失误,或者有过失,可事情敏感,群臣不敢言,然后你不畏艰险地指明问题,虽然皇帝不乐意听,甚至大怒,但你不屈服,这也算犯颜进谏。   然而,唐太宗不会每次决策都失误,也不会天天发火,否则跟昏君没什么区别了,魏征犯颜进谏的事情一般隔一段时间发生一次。所以当你看《贞观政要》,里面记载与魏征有关的事件大约五十起,犯颜敢谏的事十多起,再算上两唐书,还有笔记小说什么的,总数几十件的样子。要是一个月发生几十次,确实让人受不了。可魏征替唐太宗工作了十六年多,平均一下,每年就几件而已,属于小概率事件,魏征的大部分进言不会触怒唐太宗,只是因为犯颜进谏容易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全是这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魏征进谏非常注重方法,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上书不合皇帝心意,觉得他言辞激烈,别有用心,是恶意诽谤君上,妄议中央。魏征就进言说: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通过引用贾谊上书文帝的典故,巧妙说明自己的观点。在魏征的谏言中,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隋炀帝,都是他进谏的素材,其中被用较多的是隋炀帝,因为唐太宗跟隋炀帝有亲戚关系,本人又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可谓殷鉴不远,用杨广的事例显得更有说服力。   除了典故,魏征还很擅长譬喻,比如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劝谏,他这么打比方:有人长患疼痛,不能任持,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现在的大唐,就好比刚刚康复的病人,大病初愈,瘦的跟皮包骨一样,可你却让他背一石米,日行百里,肯定是不可能的。有时候,魏征还会用比兴的手法: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树木、河流,谈到了治国。   《旧唐书》说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书》说魏征:通贯书术。从魏征劝谏的内容看,两唐书所言不虚,如果没读过很多书,哪里讲的出这么多典故。你去跟皇帝进谏,只是干巴巴地讲大道理,那效果可能就一般般,要是掌握了很多方法,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动手杀人,那完全就是昏君所为了。   李世民不杀魏征,还因为他与山东的关系特殊,魏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山东豪族,他是这个利益集团在朝中的代表人物。据孟凡雄与桂士辉研究,魏征并非如两唐书所写,出自钜鹿魏氏,而是出自馆陶魏氏,因为唐朝人看重门第,如果一个人出自名门望族,往往被高看一眼,所以在魏征发达后,称自己是钜鹿魏氏,以弥补馆陶魏氏影响力相对逊色的缺点,借此抬高身价。那么魏征的父亲是什么身份呢?对于这个内容,《北史》有记载。   原来,魏征的父亲叫魏长贤,此人博涉经史,词藻清华,担任过汝南王悦參军事、平阳王法曹参军、著作郎、上党屯留令,曾上书讥讽时政,为权贵所不容。武平年间去职,之后不再出仕。纵观其一生,没有当过太大的官,也没有很大的作为,混的并不好。既然如此,为什么《北史》要记载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个好儿子。《北史》编撰于初唐时期,魏征作为宰相,不得让宰相之父名垂青史,《北齐书》和《魏书》就没写魏长贤。   魏征小时候,还没成年,父亲就死了,非常落魄,曾出家当过道士,隐居了一段时间。他之所以能够上位,除去才华、太子余党身份外,还因为时代背景,在隋末战争中,他脱颖而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先受到李建成的赏识,后获得李世民的认可,最终在贞观年间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与魏征背景相同、经历类似的还有很多,他们并非世代显宦的名门望族,而是靠乱世崛起的山东庶族。   当初瓦岗寨失败后,魏征跟随李密来到长安,并没有被起用。于是他主动要求安辑山东,朝廷批准了,出发后,魏征修书一封给昔日战友、同为山东庶族的李勣,劝其降唐,李勣得到书信,很快同意。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派魏征到山东宣慰,还允许其便宜行事,想利用他在山东的影响力,迅速稳定局势。途中,碰到有人押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师行去京城,魏征放了他们以安抚人心。李世民听说后,也表示认可。贞观六年,诸王、大臣多次劝李世民封禅,李世民自己也同意了,唯独魏征以为不可,他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山东地区民生凋敝,要是封禅大部队来了,不知要给山东豪族带来多大的物质消耗,所以魏征表示反对。   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异同,在李世民的眼里,山东人、关中人确实是不一样的,为此,张行成劝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魏征不过一介文人,没什么可怕的,但站在他身后的人有份量,李世民虽然有时候不满魏征的直言,但考虑到他的背景,也不得不慎之又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他需要利用山东庶族,牵制山东士族的势力,要是山东庶族被刻意削弱,门阀士族恐将膨胀。这对中央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一个原因:李世民很善于印象管理,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人对你产生好印象。玄武门之变中,杀兄的事情饱受外人诟病,登基之后,怎么把自己的形象翻过来呢?这时,魏征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李世民说:朕历观自古人臣尽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君明则臣直,李世民善于纳谏,容忍魏征,自然可以获得美名。故在千百年后,人们评价李世民时往往感到矛盾。   有时你甚至会发现,李世民的形象建设都有些过了,比如亲自给大哥送葬,还哭之甚哀,人都是你杀的,你哭的这么伤心会有几个人真正相信?还有贞观四年,史书记载: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李世民接手的,是隋末的烂摊子,且贞观前三年都有大灾,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经济基础差,还有大规模的灾害,怎么第四年突然就能发展的这么好了?还全国范围内的夜不闭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以上现象不符合常理,可能贞观四年的情况却有好转,但好不到这个程度,史书明显过誉了。没准,当年的大唐新闻联播就是这么播报的。   在魏征生前,李世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但在魏征死后不久,君臣关系还是破裂了,李世民取消了与魏家的婚事,并一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   在中国古代,演员被称为戏子,由于古代的艺术形式大多是戏曲,因此戏子也是古代戏曲演绎者的通称。早在汉代,史籍中就有了百戏的记载。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连当朝皇帝的名字人们都不   隋文帝热衷钓鱼执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中纪委全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戎马一生,享年65岁,虽然感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其年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之人了。曹操之所以如此长寿,全在于他养生有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亦译为《量罪记》),改编自一部意大利悲剧《普洛莫斯和卡桑德拉》。故事是说维也纳的一个少年绅士克劳狄奥,因为与女友未婚先孕,被本城摄政安哲鲁判处死刑,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在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个有名的淫妇。其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出身于大户人家,根本不认识西门庆这个人。婚后的她贤淑善良,却无端被人讹传成红杏出墙、与人苟合谋杀亲夫的荡妇rdqu   在古代,追星族不乏中大人物,比如宋朝的皇帝也爱追星。宋徽宗赵佶就是大宋足球运动的爱好者,因痴迷于蹴鞠运动,而成为蹴鞠明星高俅的粉丝,于是高俅踢而优则仕,居然混到了太尉一级的高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洪秀全七岁的时候就上学了。18岁就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边教学,边参加高考。那时的高考没有扩招,所以,穷人的孩子中个举不太容易。时间长了,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终身参加高考,一不小心   古代中国,高高在上的皇帝需要工资吗?答案当然是要了,虽然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但人总不能没有钱吧,特别是一国之主的皇帝,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的是呢!以北宋为例,自太宗赵光义以降,几乎每个皇帝都有1200贯的
史记魏征李世民绝非宽容、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僧格林沁之死成为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元朝的法律制度,元朝始终没有颁布完备的法典元代始终没有颁布完备的法典。至元八年(1271)以前,中原汉地断理狱讼,基本上参用金泰和律定罪,再按一定的折代关系量刑。至元八年十一月,在建大元国号同时,下令禁用泰和律。以后曾数次...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娄昭君,生了四位皇帝两位皇后的传奇女性娄昭君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的传奇,不仅表现在她帮助高欢开创了北齐王朝基业还在于她为高欢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儿子封王,两个女...汉朝经济崛起的"秘方":卖官鬻爵人们替他惋惜,说他不应该身为汉将,却私自接受梁王赠予的将军印,犯了政治错误。李广从此成了边将,转战边关,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直到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法家与法制:以法为教,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郭靖真实生平的史闻揭秘提到郭靖,相信大家都不会对此人感到陌生的。郭靖是武侠大师金庸先生所著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男主角,他生性单纯,重情重义、忠君爱国,具备中国人最认可的侠义精神,而且也是一位令人敬仰...吴棠的故事,吴棠气钦差的故事吴棠,字仲宣,号棣华,明光三界人。先祖于明代中叶由徽迁滁,始卜居于三界。世代以来耕读相守。吴棠自幼勤于学,艰苦自力,家境贫寒,常在月光下苦读。少年时考中秀才,后中道光15年(183...历史上十大好色文人苏轼前两个女人是表兄妹,第三个女人是他的侍妾王朝云,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买下的,当时朝云只有十二岁,姿容俏丽,能歌善舞,聪敏过人,甚得苏轼的欢心。秦观赞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后来她一...华夏始祖炎帝简介号:神农(神农也是氏,可能是这一部落区别于其他部落的称呼,神农氏即对该部落或部落首领的称呼)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北宋最成功的皇帝: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王徽之: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活出真我才重要在时人眼里,王徽之不热衷仕途,对同僚不敬,交友随缘,生活随性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一位非常不靠谱的人。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古代明君中四大荒淫无耻的帝王纵观中国二千多年的帝王史,历朝历代的所谓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明君英主始不仅受到史学家的关注,而且也受到黎民百姓的瞩目,因此,有关他们的正史戏说的种种书籍剧本层出不穷。有人将汉武帝刘...谁在为清廷的京师同文馆买单?在花都巴黎,19岁的张德彝有幸目睹了这样一种神奇的物件,将是物冠于龙阳之首,以免染疾。牝牡相合,不容一间。作为一名勤于思考的青年学子,小张在质疑其虽云却病,总不如赤身之为快也的同时...古代选陪都都有啥讲究?所谓副行政中心,放在古代又叫陪都。很多朝代都设有陪都,陪都设在哪?怎么设?里头大有讲究。副行政中心在我国不是个陌生名词。早在夏朝,据说就曾先后有过三个被叫作陪都的副行政中心安邑(今...林则徐清正廉洁的故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姜子牙是什么神姜子牙最后封神了吗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商朝末年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尚父、师尚父,别号飞熊。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最毒妇人心: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毒妇"要想反驳?当然,笔者的看法就是古往今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战争都是男人做主角,百分之九十九的屠杀也都是男人一手执导。我相信倘若那些曾经手挥屠刀的男人心中要是有一点母性的爱,那世界上的战争...李光弼的故事史思明很会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飞楼,蒙上木板作掩护,临城筑土山,想登上土山后攻入太原城。李光弼见对方筑土山,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将敌军筑的土山下面挖空...姜维对魏用兵,皇象写急就章,反切的发明,皇甫谧着蜀将姜维继承蜀相诸葛亮遗愿,连年对魏用兵,希望一统中原。魏嘉平元年(249),姜维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无功而还。魏嘉平二年(250)十二月,姜维攻魏西平没有成功。到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