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诗文美文史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史伯伯阳父生平详细资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着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   此人是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伯阳父,亦称史伯。西周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   史伯的言论见于《国语》,主要是《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两篇文字。《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亦有所载,显然是参考《国语》而记。文献资料简略,是后人对史伯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   周幽王当政,王朝衰败,有识之士无不考虑退路,郑伯即是其一。郑伯名友,周宣王庶弟(即周幽王之叔),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爵位伯,称郑伯友谥号桓,为后来的郑国开国之君,称郑桓公。周幽王命郑伯友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郑伯友考虑自己家庭和郑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规模的搬迁,而找史伯商量,讨教办法。史伯长篇大论,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为郑伯友指明了落脚之地。   郑伯友对南方抱有幻想,而史伯告诉他:季纟川(《史记》作徇)为楚君,合于民臣之心,功德超过他的先王,十代也废不了。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偪也。不可以靠近他们。接着,史伯纵论虞、夏、商、周的历史发展,说明祝融(黄帝之后,楚人之祖)后代八个姓的演变,再次强调只有芈姓的荆国(长江中游大片地区)会兴盛。   如此,只有东方可以考虑,但也要作具体分析。史伯指出,以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中心,南北各有九国,西东各有八国,这三十四个国家不是周王次子、庶子以及母弟甥舅一类的亲戚,就是蛮、荆、戎、狄之人,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中,只有一块地方,唯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黄河、济水、洛水、颍水之间,都是子爵男爵的小国,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稍大一些。史伯告诉郑伯友,把子民、财物寄放到那里,他们不敢不答应即便他们将来背叛,只要说是奉天子之命去讨伐,没有不成功的。   郑伯友本人虽然死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国难,但郑地人民东迁虢、郐之地,而保存下来,后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除了荆国以外,郑伯友曾问史伯还有哪些国家会兴盛,史伯回答说是晋、秦、齐三国。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史伯所预言,这四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   十分明显,史伯不仅熟悉西周各种典籍,而且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荀子儒效》)以及后代各王所封诸侯国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史伯是西周末年尽知天下事的第一人,很可能是唯一一人。   阴阳、五行的观念产生得很早,大概商代甚至更早已有。今人看到的文字材料大多是战国及秦汉之际成书的,如《左传》《易传》《老子》及《黄帝内经》等。   古人在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观察到了自然的阴与阳,以及水、火、木、金、土五种现象或五种材料。慢慢地,衍生出了两类相反相成、五类杂合相济的类名。这说明人们在原始宗教的笼罩中已经萌生二元对立、多元统一的观念,显露原始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苗头。从西周开始,逐步开始对阴阳、五行的自觉归纳和理性阐述,而史伯就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年),泾水、渭水、洛水(与河南洛水同名)流域发生大地震。史伯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烝,升。镇阴,被阴镇住。史伯认为,天地有阴阳二气,要有序、调合而秩序被打乱,阴气压迫阳气,使阳气伏在下面不能上来,才发生了地震。我们不能要求史伯以今天的科学解释地震,他在上帝即神还是主流观念的时代,以阴阳来说明,已经非常了不起。今人论述古代阴阳思想,无不首先引用史伯这段话加以说明。   史伯之后,阴阳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明确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阴阳交替乃宇宙根本规律。   郑伯友向史伯讨教逃难之策,大约是在三川竭,岐山崩之后七年。史伯在议论王朝之弊时说了一大段哲理性极强的话,简要节录如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还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史伯认为,世间百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行相杂而成。这显然是与神创论相对立的唯物思想。而且,不难体味五行在史伯那里已不仅仅是五种具体的资料,它们已是五种具有事物根本性质的元素。   关于史伯的阴阳五行思想,文字材料很少,但可以看出,他已超越古人最初的人文自觉,开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智慧。   和的观念同样产生很早,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个对和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的人,是史伯。史伯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   上引史伯哲理性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和确能生成万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如果用相同的东西补充相同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种声音,单调得没办法听只有一种物品,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只有一种口味,单调得令人生厌只有一种事物,单调得无话可说。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这既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又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总之,人要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为指导,给郑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讲的和同之别(《左传昭公二十年》),与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而孔子之孙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今之众多学者认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非虚言也。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难?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   天才的童年,大都十分相似,就好像是不同的演员,采用同一个剧本表演。黄庭坚也是如此,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只要书在手中,分分钟便能全文背诵。   临死前,武则天让儿子削去她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最终,她选择了告别帝位的称号,改而以唐太宗的儿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之名义,请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历史上最著名的杀医者,估计就是曹操了,著名神医华佗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其实,曹操可以杀很多人,就是不能杀医生。事实上,他杀华佗之后是懊悔的。   统治集团的分裂、党争与政治清洗构成了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的源头可以上溯至王安石神宗对于异见流俗的排斥打击。然而,当神宗驾崩之初,仍然存在着新旧兼用共改熙丰法   历史迭荡,恰似天上黄河,一去未返。光阴消逝,亦如江水东流,昼夜不舍。即便如此,冰澌融解后的春风、春雨、桃花、柳花,岁岁年年总相似,流转的唯有寂寂人面。将近四百年前,1638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
史记同则不继和实生物伯伯生平、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李白故事: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了元朝,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黄金家族内部的最高权力斗争结束之后,元朝恢复了征讨南宋的计划。宋理宗依仗权臣贾似道,而贾似道的统治使南宋军民的反抗成了泡影。宋理宗死后,贾似道扶持四岁幼孩宋恭帝(12751276年...古代"宅女"超龄不嫁要罚款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适龄男女...清朝地图,清朝的疆域面积及行政区划1759年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沙俄)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汉朝老人的生活待遇,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司马师专魏,司马师个人资料介绍,家族资料介绍魏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做了抚军大将军,领尚书事。次年正月,司马师做了大将军,从此掌握了魏国政权。在政治司马氏父子实行高压政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书令李...飞将军李广之死,李广是西汉王朝最着名的将领之一李广被匈奴人呼为飞将军,是西汉王朝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仕途几起几落,始终未能封侯,而人品、声名、战功远在他之下的人则纷纷封了侯。最后,他因不堪忍受大将军卫青...澶渊之盟事件,澶渊之盟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匡胤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宋真宗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资料介绍魏正始九年(248)冬,曹爽派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令其借辞行之机,试探称病在家的司马懿的虚实。懿诡称病重,巧妙伪装,骗过李胜,于是,曹爽放下心来,不再提防司马氏父子。而司马懿暗中...庆历新政历史资料介绍,庆历新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八拜之交在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孔子到底是不是野合而生?孔子身世的难解之谜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封为正统治后,他就一直被奉为圣人、素王,倍受推崇。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孔子的身世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雄霸春秋战国,犬戎为何不入诸侯史册?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信史,历史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再没有中断。同时,从这一年开始,周朝开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这之后又恢复了帝王政治的原状。...古代男子逛青楼都去干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青楼指的是妓院,其实高级的妓院才叫青楼青楼原本指的是贵族富贵人家豪华精致的青砖青瓦的楼房,后来,由于贵族之家的许多姬妾,家妓大多住于这些楼房之内,到了唐代的...南宋词人张孝祥,戏调美尼成就美好姻缘北宋末年,国破家亡,张氏家族因不堪金人凌辱,举家南迁,因家道中落,孝祥生于僧门之中,奋起于寂寞荒凉之乡。这个少年郎非同凡人,自幼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千言。十六岁...羊献容,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做过两国皇后的女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论是被废掉的皇帝还是被废掉的皇后,能重新再上岗的都是寥寥无几。就拿皇帝来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三位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明英宗朱祁镇,至于皇后就更少了。但有...唐朝武则天称呼的由来,武则天并非她的真名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武则天这个...东华帝君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很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始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了,相信一系列的《三生三世枕上书》也快了。那么书中实力骁勇善战,外表高贵清冷,实质腹黑毒舌的东华帝君是谁呢?他到底是全真教的始祖呢?还...先蚕娘娘嫘祖:黄帝轩辕氏的元妃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萧皇后简介隋炀帝愍皇后萧氏(567年648年4月17日),出身中古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