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史文美文诗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史伯伯阳父生平详细资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着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   此人是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伯阳父,亦称史伯。西周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   史伯的言论见于《国语》,主要是《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两篇文字。《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亦有所载,显然是参考《国语》而记。文献资料简略,是后人对史伯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   周幽王当政,王朝衰败,有识之士无不考虑退路,郑伯即是其一。郑伯名友,周宣王庶弟(即周幽王之叔),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爵位伯,称郑伯友谥号桓,为后来的郑国开国之君,称郑桓公。周幽王命郑伯友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郑伯友考虑自己家庭和郑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规模的搬迁,而找史伯商量,讨教办法。史伯长篇大论,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为郑伯友指明了落脚之地。   郑伯友对南方抱有幻想,而史伯告诉他:季纟川(《史记》作徇)为楚君,合于民臣之心,功德超过他的先王,十代也废不了。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偪也。不可以靠近他们。接着,史伯纵论虞、夏、商、周的历史发展,说明祝融(黄帝之后,楚人之祖)后代八个姓的演变,再次强调只有芈姓的荆国(长江中游大片地区)会兴盛。   如此,只有东方可以考虑,但也要作具体分析。史伯指出,以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中心,南北各有九国,西东各有八国,这三十四个国家不是周王次子、庶子以及母弟甥舅一类的亲戚,就是蛮、荆、戎、狄之人,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中,只有一块地方,唯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黄河、济水、洛水、颍水之间,都是子爵男爵的小国,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稍大一些。史伯告诉郑伯友,把子民、财物寄放到那里,他们不敢不答应即便他们将来背叛,只要说是奉天子之命去讨伐,没有不成功的。   郑伯友本人虽然死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国难,但郑地人民东迁虢、郐之地,而保存下来,后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除了荆国以外,郑伯友曾问史伯还有哪些国家会兴盛,史伯回答说是晋、秦、齐三国。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史伯所预言,这四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   十分明显,史伯不仅熟悉西周各种典籍,而且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荀子儒效》)以及后代各王所封诸侯国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史伯是西周末年尽知天下事的第一人,很可能是唯一一人。   阴阳、五行的观念产生得很早,大概商代甚至更早已有。今人看到的文字材料大多是战国及秦汉之际成书的,如《左传》《易传》《老子》及《黄帝内经》等。   古人在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观察到了自然的阴与阳,以及水、火、木、金、土五种现象或五种材料。慢慢地,衍生出了两类相反相成、五类杂合相济的类名。这说明人们在原始宗教的笼罩中已经萌生二元对立、多元统一的观念,显露原始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苗头。从西周开始,逐步开始对阴阳、五行的自觉归纳和理性阐述,而史伯就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年),泾水、渭水、洛水(与河南洛水同名)流域发生大地震。史伯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烝,升。镇阴,被阴镇住。史伯认为,天地有阴阳二气,要有序、调合而秩序被打乱,阴气压迫阳气,使阳气伏在下面不能上来,才发生了地震。我们不能要求史伯以今天的科学解释地震,他在上帝即神还是主流观念的时代,以阴阳来说明,已经非常了不起。今人论述古代阴阳思想,无不首先引用史伯这段话加以说明。   史伯之后,阴阳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明确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阴阳交替乃宇宙根本规律。   郑伯友向史伯讨教逃难之策,大约是在三川竭,岐山崩之后七年。史伯在议论王朝之弊时说了一大段哲理性极强的话,简要节录如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还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史伯认为,世间百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行相杂而成。这显然是与神创论相对立的唯物思想。而且,不难体味五行在史伯那里已不仅仅是五种具体的资料,它们已是五种具有事物根本性质的元素。   关于史伯的阴阳五行思想,文字材料很少,但可以看出,他已超越古人最初的人文自觉,开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智慧。   和的观念同样产生很早,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个对和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的人,是史伯。史伯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   上引史伯哲理性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和确能生成万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如果用相同的东西补充相同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种声音,单调得没办法听只有一种物品,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只有一种口味,单调得令人生厌只有一种事物,单调得无话可说。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这既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又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总之,人要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为指导,给郑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讲的和同之别(《左传昭公二十年》),与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而孔子之孙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今之众多学者认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非虚言也。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难?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   天才的童年,大都十分相似,就好像是不同的演员,采用同一个剧本表演。黄庭坚也是如此,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只要书在手中,分分钟便能全文背诵。   临死前,武则天让儿子削去她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最终,她选择了告别帝位的称号,改而以唐太宗的儿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之名义,请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历史上最著名的杀医者,估计就是曹操了,著名神医华佗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其实,曹操可以杀很多人,就是不能杀医生。事实上,他杀华佗之后是懊悔的。   统治集团的分裂、党争与政治清洗构成了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的源头可以上溯至王安石神宗对于异见流俗的排斥打击。然而,当神宗驾崩之初,仍然存在着新旧兼用共改熙丰法   历史迭荡,恰似天上黄河,一去未返。光阴消逝,亦如江水东流,昼夜不舍。即便如此,冰澌融解后的春风、春雨、桃花、柳花,岁岁年年总相似,流转的唯有寂寂人面。将近四百年前,1638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
史记同则不继和实生物伯伯生平、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唐朝灭亡后唐朝法统的延续,公元907年3月朱晃灭公元907年三月,朱晃灭亡了唐朝,当时除了晋、蜀、吴、岐四镇外,全国各军阀都拥护朱晃,唐朝作为朝代尽管正式灭亡了,但是其法统在当时中国依然有影响,晋国等依然使用唐朝年号,与朱梁政权...从"生育工具"熬成太皇太后的传奇丑女从西汉到满清,从吕后到慈禧,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2位太皇太后。能当上太皇太后的女人,决非人间凡品。但是,其中却掺杂着三个丑女,她们分别是东晋的李陵容、大辽的萧耨斤、南宋的谢道清。...乾隆与香妃的故事乾隆初年,我国西疆维部伊斯兰圣裔阿里和卓家生下一位满身溢香的奇女,取名伊帕尔,这女孩被维部誉为真主的使者,她就是后来的香妃。伊帕尔从小就美丽聪颖,父母亲爱如至宝。十八世纪中叶,西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谋士许攸,小人物也能影响历史走向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今河南许昌)的荀彧写信告急,荀彧是巧臣难为无...鲁迅的故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唐朝的风情,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找房夫人谈心,讲了一通男人三妻四妾的大道理,又说皇帝怜惜梁国公年纪大了,想赏几个美女给他享受。这一招,没有奏效。于是太宗亲自出马,对...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明镜自照的?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一代明君,在他身边,有着像魏征那样的诸多谏臣,他积极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堪称中国历代君主之典范。在他心中,始终有一面镜子在警戒、提醒、劝勉自己不要有...忽必烈对东南亚的战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战争进展也好不了多少。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安南国(包括东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为法属的安南国、即今北越的东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曾是法...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何不要大臣对他歌功颂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多见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故史称贞观之治。成功的贞观之治,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总结的。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清朝康熙时期,清朝康熙时期历史资料介绍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公元1885年月,法国增兵越南,进攻谅山,直扑中越边境。13日深夜,法军还没有到达,贪生怕死的潘鼎新便一把火烧掉谅山城,退回镇南关(今友谊关),还觉得不安全,又继续逃到离关一百四十...土木之变,明朝土木之变历史资料介绍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专...一代文豪鲁迅的遗憾:六部长篇未写成鲁迅生前有中国的高尔基之称,但他一生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这与以多部长篇小说驰名世界文坛的高尔基有些不同,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曾有过三次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并且均已...古代女子如何散发性感在看描写欧洲宫廷生活的电影之时,总是会发现那时候人家确实挺开放的,现在的低胸装根本不能望其项背。与其同时出现的往往还有超级庞大的鲸骨裙,就是那种让女人看上去像个走动的花篮似的裙子。...元朝平定西北,元朝的汉化与政变,南坡之变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驾崩。20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方孝孺为何被灭十族?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黄帝介绍黄帝涿鹿之战灭蚩尤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黄帝的母亲叫附宝。黄帝是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明朝的文化发展状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创作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也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极端残忍。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身为太监,不仅要饱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