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美文史文诗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康有为"封圣"是自欺欺人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蝇营狗苟写文章下笔千言,但治国之策却荒谬不已谈爱国声泪俱下,但转脸便卖国求荣。在历史教科书及影视、文学中,一向被吹捧为伟人的康有为便是其中之一。卸下公车上书的领导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以及维新运动的领袖等光环,一个凡人形象便逐渐清晰。   康有为早年政治抱负极大,但治学急功近利,了无建树。1882年,他第一次赴京科考落榜,归途路经上海,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接触了进化论和西方的政治观点。1888年,康有为二次入京参加科考,又以失败而告终。而立之年的康有为仕途坎坷,而且没有像样的学术成果问世。   对康有为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人当属张之洞的门生廖平。廖平将其著作《今古学考》分为《辟刘篇》和《知圣篇》。由于张之洞的政治顾虑,这两部书稿并没有出版。据廖平回忆,1888年康有为二次赴京科考时曾拜访他,他亦曾将《辟刘篇》手稿拿给康有为阅览。   后来二人又有约谈,廖平是否也将《知圣篇》手稿交给康,暂时没有详细史料可考,但一年后,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思想观点与廖平的《辟刘篇》《知圣篇》几乎完全相同。廖平指责康有为剽窃他的书稿,康有为不以为然。随后,《新学伪经考》出版,观点仍与廖平著作类似,廖平由此大怒。   史学界对于康有为对廖平著作的借鉴是否到了抄袭的程度,一直没有定论。钱穆、朱维铮等史家倾向于康有为确有抄袭的行为。康有为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前途,因此态度并不严谨。廖平认为,一部洋洋20万言的学术著作《新学伪经考》,不可能5个月就写出来。除了抄袭廖平著作的嫌疑外,这部书还有一个问题,即并非康有为一人所作,而是在他一众弟子的协助下编写的。(见张建伟:《温故戊戌年》)   康有为的言论中,处处彰显吾不出山,奈苍生何的士大夫责任感,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气质。在后人眼中,他是无视权贵、大义凛然的正人君子和刚直不阿、忠君爱国的改革家。然而,史料背后的康有为却有另一副面孔。   仕途不顺的康有为一直没有中断在京的政治活动。这些政治活动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攀附权贵,请求政治推荐二是打着爱国救亡的幌子,向各级官僚筹钱。   为攀附翁同龢,康有为游历北京时写作了《广艺舟双楫》一书,将翁同龢父子吹捧为大书法家。翁同龢因此接见了康有为,还将他推荐给了光绪皇帝。除了攀附高官外,他每次进京都会给各级京官写信讨钱。若有人给他十二两银子,他就称其为大贤给他八两、四两,他就称其为大君子。(见梁鼎芬:《康有为事实》)   《新学伪经考》流入京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骚动。1894年,御史安维峻以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弹劾康有为。弹劾语气很重,朝廷较为重视,让两广总督李瀚章查办。   康有为让梁启超在京多方奔走,最终摆平了这件事。该案的结果是,两广总督让康有为自行焚毁《新学伪经考》。(见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一桩谋逆大案,以自行焚毁书籍了结,让人震惊。梁启超的多方奔走居功至伟。   然而,到底是如何多方奔走的,康梁师徒只字未提。从梁启超的信件中,史家发现,所谓的多方奔走就是花钱走后门。当时,梁启超运作过的人有:帝师翁同龢、直隶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李瀚章、广东学政徐琪、翁同龢的高徒张謇。(张建伟:《温故戊戌年》)   提到戊戌变法,首先会让人想到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提到,他领导十八省举人上书,结果被督察院阻挠。然而,据康有为的弟子徐勤回忆,康有为确实写了书,举人们也的确开了会,但最终并没有上书。(见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记》)   康有为之所以没有上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他得知自己已经考中了进士,担心上书会耽误前程。与康有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有大量官员上书,也有大量的公车上书。据后世统计,公车上书大大小小一共有31次之多,而这其中并没有康有为的那一次。对这些上书,督察院不仅没有阻挠,而是表示支持。康有为不仅伪造了历史,还污蔑了都察院。(见黄健章:《戊戌变法史研究》)   康有为一直认为,慈禧等保守派阻碍了改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甲午战争失败后,大清朝野都呼吁变法。关于新政,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的指示是:变法乃吾素志。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儿可自为之。正是慈禧的这个表态开启了戊戌变法。(张建伟:《温故戊戌年》)可以说,变法一开始并未受到慈禧等所谓保守派的巨大阻力,也没有康有为后来所称帝党、后党,而只有母子档。   慈禧之所以后来反对变法,实际上是康有为变法政策过于激进造成的。戊戌年正月,康有为请人代他上了《统筹全局折》,呼吁皇帝在内廷设立制度局,作为维新变法的机构。制度局下设的机构几乎囊括了一切政府事务。康有为认为,可以让朝廷大臣担任制度局总裁,但下设机构应该选维新派的通才担任。   康有为的这个建议是利用制度局架空六部,这让朝臣极为警惕,该建议未被采纳。此后,他又起草了《保荐人才折》,让徐致靖上书皇帝。这个折子的大义是,皇帝应把康有为安排在身旁做顾问,让康总揽全国大权。光绪皇帝很快做了批示,要求召见康有为。   面圣前,康有为遇到了保举过他的当朝权臣荣禄。当荣禄问实行了一两百年的法如何说变就变时,康有为的回答是,杀一两个阻挠新政的二品以上的大臣,法就变了。(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这与他的断发、易服、改元、迁都的激进观点如出一辙。   据康有为回忆,光绪召见他的谈线个半小时,皇帝接受了他的变法建议。(见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然而,这是光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召见他。后人的研究认为,康有为在接见时间上撒了谎,光绪与他的谈话时间不过一个小时(马勇:《晚清二十年》)。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光绪只是肯定了康有为的发言,但没有给他升官,只是把他从六品工部主事的职务调整为同样是六品的总理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可见,光绪皇帝并没有重用康有为。   在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一直向光绪售卖自己大变、全变、骤变的变法思想。朝野同意康有为全面改革论和速成改革论的只有他康有为一人。(张建伟:《温故戊戌年》)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建议全都有急功近利的一面,希望靠变法马上实现强国梦想。他最极致的表现是鼓吹中日合邦,戊戌年四月,康有为曾就中日合邦问题与日本政客矢野文雄开过讨论会(见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不仅如此,康有为还试图劝说光绪帝邀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主导变法。   当时的中国人对伊藤博文并不陌生。就在几年前,在日本首相任上,伊藤博文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经此一役,中日国运逆转,日本凭借中国支付的战争赔款(相当于日本当时几十年的政府财政收入)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则从此一蹶不振。   康党的中日合邦理论来自森本藤吉1893年写的《大东合邦论》。森本藤吉是长期在华活动的日本政客。日本后来出台的中韩合邦、大东亚共荣圈政策也都来自森本藤吉的这套理论。   戊戌年七月,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迁都、借才、联邦的建议。所谓借才,指的是聘请东西各国名士参与新政并委以实权,首推伊藤博文所谓联邦,本意是中日两国合并为一国,像德国那样形成合众国,只是奏折中表意有些含糊。据史学家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考证,此奏章很可能是康有为代拟的。   同时,康有为联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光绪鼓吹中英合邦、中日英合邦。(见张建伟:《温故戊戌年》)从康有为建议邀请西方名士主政改革看,这种合邦并非外交结盟,而是政治合并。如果说汪精卫是在日本人的诱降政策下,半推半就与日本人合作的,那么在汪精卫之前40年,康有为是主动与日本合作,推行类似后来大东亚共荣的政策。   康有为的卖国政策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极大不满。在这个节骨眼上,伊藤博文来访,康有为、光绪皇帝先后会见伊藤。这种内外勾结的行为,触动了慈禧太后的敏感神经,直接导致了戊戌政变的爆发。(见郭霞:《伊藤博文访华与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不支持变法后,光绪陷入不利环境。于是,他让杨锐带给军机四卿一封《密诏》,大意是,如今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保,希望他们不要违背太后的旨意,想办法保全皇帝。这封《密诏》里并没有提到康有为。   光绪另有一封《密诏》让林旭带给康有为,大意是,让他迅速离京。康有为将光绪给军机四卿的《密诏》篡改为,皇帝说自己位置不保,希望谭嗣同等人设法相救。之后,康有为又命谭嗣同拿《密诏》夜访袁世凯,策划围园杀后阴谋。(见王照:《关于戊戌政变之新史料》)最终,阴谋失败。这也是中学历史书上袁世凯的一大污点出卖谭嗣同等君子。其实站在袁世凯的角度看,与他人谋反,刺杀领导人,这种要掉脑袋并且成功率不太高的事,实在没必要冒险去做。   戊戌政变爆发,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军机四卿被抓。同时下令抓捕的还有康有为及他的弟弟康广仁。结果康有为因为提前到了天津,听闻政变失败立刻出逃而躲过一劫,只负责通风报信的康广仁则被抓捕。连同与康有为联系密切的杨深秀,一共六人,在被捕三天后押赴菜市口砍头,史称戊戌六君子。这一切,康有为是后来才得知的。当时他坐上出逃的轮船时,心情颇为轻松。史书记载,康有为在烟台停留期间,逛了近处风光,在海边捡了贝壳,还买了六篓烟台苹果准备路上吃。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和王照流亡日本,继续政治活动。参与围园杀后阴谋的人中,只有康梁师徒尚且在世,其他人都已被杀。唯一可能泄露天机的是谭嗣同临死前写下的《狱中题壁》一诗。这首诗的原文是,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诗中的掷刀与公罪透露了康党的围园杀后阴谋。到日本后,康有为授意,梁启超执笔,将诗改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改后的诗,留下了慷慨赴死的豪情,但抹去了政治阴谋的痕迹。(见黄健章:《戊戌变法史研究》)   从1898年到1913年,康有为流亡海外15年。他靠伪造的光绪《密诏》成立保皇会,号称有百万人参加。他俨然成了光绪皇帝在海外的钦差。他借此在世界各地招摇撞骗,获得了大量当地华人的捐款。   利用这些捐款,他开公司、办实业、炒股、炒房,甚至还在墨西哥炒过一段时间地皮。康有为公私不分,将大量款项用于自己周游列国中的奢侈挥霍。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康有为住豪华酒店,吃喝用度奢靡。   他甚至以此款购买了不少中外文物、古董,据为己有。回国后,康有为广造精舍,在上海、青岛、杭州的花园别墅颐养天年。他一家老小十几口人,有几十位仆人伺候,包括印度仆人。他们家每年下来需要两万银元的花费。这些钱多来自康有为在海外靠保皇会筹到的救国款项。(见李从吾:《康有为:虚伪丑陋的圣人》)   人是复杂的动物,这一点在康有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满腹诗书,却抄袭他人著作宣扬仁义道德,却大肆聚敛海外华人财富宣扬一夫一妻,一生却娶过六个妻子一生宣称忠于光绪,却拿着伪造的光绪诏书欺骗他人,并间接造成了光绪的悲惨结局力图变法报国,却把本来支持变法的慈禧推向了反对变法的一边。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难?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   天才的童年,大都十分相似,就好像是不同的演员,采用同一个剧本表演。黄庭坚也是如此,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只要书在手中,分分钟便能全文背诵。   临死前,武则天让儿子削去她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最终,她选择了告别帝位的称号,改而以唐太宗的儿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之名义,请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历史上最著名的杀医者,估计就是曹操了,著名神医华佗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其实,曹操可以杀很多人,就是不能杀医生。事实上,他杀华佗之后是懊悔的。   统治集团的分裂、党争与政治清洗构成了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的源头可以上溯至王安石神宗对于异见流俗的排斥打击。然而,当神宗驾崩之初,仍然存在着新旧兼用共改熙丰法   历史迭荡,恰似天上黄河,一去未返。光阴消逝,亦如江水东流,昼夜不舍。即便如此,冰澌融解后的春风、春雨、桃花、柳花,岁岁年年总相似,流转的唯有寂寂人面。将近四百年前,1638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
史记康有为自欺欺人、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飞将军李广,至死难封侯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元朝的等级制度,蒙古人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人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帝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帝国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苏轼的故事:才高八斗却仕途失意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墨子生平详细资料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时期邾国(今山东滕州)人。墨子出身低微,自称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自承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公孙弘自认"沽名钓誉"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李光弼的故事史思明很会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飞楼,蒙上木板作掩护,临城筑土山,想登上土山后攻入太原城。李光弼见对方筑土山,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将敌军筑的土山下面挖空...盘庚迁都殷,盘庚迁殷成为商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于是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遭到不少商...八王之乱,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集中写照和缩影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留下了一个统一仅10年的庞大帝国和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不幸的是,这个痴呆皇帝偏偏有一个又丑又凶、狠毒无比的皇后贾南风。晋武帝死后第二年,...甲午战争前后的张之洞战败之后痛定思痛大练新军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谈判而处处受挫,心急如焚的张之洞为此三次电奏,力阻和议,并主张与日本彻底决裂,重新再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痛斥李鸿章妥协卖国,竟而要求清廷对其明正典刑...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厘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曹操养生有方:不过分忧愁不大喜大怒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戎马一生,享年65岁,虽然感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其年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之人了。曹操之所以如此长寿,全在于他养生有方。有一...黄帝陵在哪里?黄帝陵简介在我国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原始社会末期为征服大自然、改善人民生活而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以及有关的传说。著名的有黄帝、伏羲、女娲、神农、尧、舜、禹等等。许多地方还建有他们的陵墓,同一...华雄被斩之谜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发娇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描述了身为马弓手的关羽在汜水关挥刀斩华雄于马下的事迹。华雄(?190年),中国东...刘邦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看到这题目,兴许,有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刘邦与颜回?咋比?是的,刘邦与颜回几乎是天南地北,生命型态也迥然有别,真要牵扯,确实怎么看怎么怪。不过,当我读到刘邦一桩有名的故事时,还是...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才华杰出却结局悲惨傅善祥,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可惜身处清末,而更悲催的是她是一个女儿身。男女尊卑有别,似乎注定了她的人生道路不会有多顺。她热爱读书,得到开明父母的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175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桑弘羊:历史上第一个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姜维对魏用兵,皇象写急就章,反切的发明,皇甫谧着蜀将姜维继承蜀相诸葛亮遗愿,连年对魏用兵,希望一统中原。魏嘉平元年(249),姜维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无功而还。魏嘉平二年(250)十二月,姜维攻魏西平没有成功。到魏嘉...忽必烈对东南亚的战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战争进展也好不了多少。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安南国(包括东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为法属的安南国、即今北越的东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曾是法...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堪称古代中国的"建国之本"我们现在将中国古代的运河称为中国大运河,我理解中国大运河主要指具有水运功能的人工开凿河流(当然有的运河也兼具灌溉、防洪等水利功能),而诸如战国时代秦国开凿的郑国渠、修建的都江堰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