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史文美文诗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南宋词人张孝祥,戏调美尼成就美好姻缘

  北宋末年,国破家亡,张氏家族因不堪金人凌辱,举家南迁,因家道中落,孝祥生于僧门之中,奋起于寂寞荒凉之乡。这个少年郎非同凡人,自幼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千言。十六岁通过乡试,二十二岁拔省试之冠,二十三岁中状元,三级跳,一时天下无双。据说,廷试状元及第,为高宗特选。因秦桧把持朝政,本来内定其孙子秦埙为状元,因高宗干预而易人。   张孝祥因风流儒雅,才华横溢,被时人称之为天上张公子,地下观国光(王十朋,南宋另一才子),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张浚其子张拭评价张孝祥谈笑翰墨,一时无踪,同榜进士大诗人杨万里赞其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仅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宋朝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诗名,往来皆鸿儒,没有两把刷子在当时的朝廷是混不下的,即使是小人秦桧之流。   张孝祥另外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抗金名片,观其一生,在南宋大多数人沉浸在温柔乡,不思进取,收复河山的偏安一隅中,他是坚定的抗金派。其一生仕宦中的三起三伏,多与他的政治主张有关。状元及第不久,他就全然不惧秦桧的淫威,上书为岳飞鸣冤,自然此举招致了主和派占上风的朝臣嫉恨。当秦桧党羽曹泳榜下捉婿,想把女儿嫁给他时,张孝祥一口回绝,深深得罪了秦桧一党。或许是因为张孝祥深得高宗喜爱,秦党人把冷箭射向张孝祥的父亲,其父含冤入狱,受尽折磨,好在不久秦桧就死了,张孝祥才没有被牵连。   张孝祥第一次罢官源于少年意气,因官拜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诏令,张孝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直抒弊政,力主抗金,而被秦党中人弹劾太过张扬,丢官闲赋。在闲居中,张孝祥仍不忘宋金战局,经常致书南宋抗金将领,据陈战略。当好友虞允文大破金兵时,他写下了有名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其中翦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两句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此后,张孝祥亲赴建康,拜谒抗金将领张浚,席上赋《六州歌头》,词赋雄迈悲愤,慷慨激昂,令张浚为之动容,传令罢席。   三年后,张孝祥在张浚等人力荐下,复官知任抚州,在抚州任上,张孝祥一改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一人单兵与叛乱士兵对峙,从容不迫干净利落的平定了兵乱,从抚州离开时,士民夹道欢送。宋孝宗即位后,力主抗金,张孝祥得到短期重用,可惜因前方将领失和,迁延战机,致使符离兵败,主和派卷土重来,张浚被废黜,张孝祥第二次遭罢免,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屡受打击,但是张孝祥的主战政治主张却坚定无比,力主收复中原,反对苟安求和。   张孝祥第三次被起用后,历任静江、潭州、荆南等六州地方官员。《宋史》赞其六州皆有政声,除了惩治贪官污吏外,还多次赈济灾民,整军备武,疏通漕运,无时不刻为北伐做准备,只可惜当时朝廷上孝宗已经心灰意懒,主和派完全占据上风,张孝祥在岁月磋砣中渐生绝意仕途之心,回乡隐居。此后不久,正值三十八岁壮年之时,因得急病暴卒,令人扼腕叹息。关于张孝祥的死,正史不明,而野史周密著《齐东野语》披露,在芜湖时因与好友著名抗金将领虞允文欢聚,泛舟湖上宴饮,因中暑而不治身亡。   张孝祥虽为豪放派词人,但其婉约风格的词作亦别具特色,张孝祥虽然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矢志报国,北顾中原。但同时也是一个多情风流的才子,据后世词学家考证,其《于湖集》中几首情词当为李姓女子所作,张孝祥与其结发妻子,也就是他的表妹时氏之间感情比较淡漠,而时氏亦过早离世,而李氏早在孝祥十六岁时就已经与其同居,并育有一子,李氏一直得不到名份,后来孝祥娶妻时,李氏带着儿子遁入空门,辞别爱子,失去情人,孝祥一生充满悔恨,此中缘由何故,已经成为不解之迷。   做为名动天下的大才子,我们从张孝祥的词作里可以依稀感受到他和李氏的情深意重,以及才子佳人难以百年合好的极度感伤,如《念奴娇》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再如两首《木兰花慢》里的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   词人是多情的,也是浪漫的,张孝祥与青梅竹马的李氏最终劳燕分飞,是因追求功名的原因,还是迫于家族压力?已经难以找到答案。清人雷琳《渔矶漫钞》源引宋人笔记还载有一则张孝祥的轶闻,读来颇有意思,从中亦可一窥张孝祥风流潇洒,成人之美的豪爽性格。孝祥在临江作官的时候,有一次夜宿道观,见一女尼,名叫陈妙常,年方二十,姿色出众,更兼诗文俱佳,擅长音律,于是心痒难禁,遂投书问路,诗云碧玉簪冠金缕衣,雪如肌从今休去说西施,怎如伊。杏脸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对眉儿共眼儿,觑人迟。《杨柳词》   名动天下的大才子如此露骨的写诗赞美,又有官身作为金字招牌,漂亮的小尼姑该从了吧?谁知道人家小尼姑一点不领情,面对大才子的挑逗,高冷的婉拒,亦附诗一首表明心迹清净堂前不卷帘,景悠然闲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间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青灯黄卷,禅机佛理,虽然你是高富帅,但我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小神仙,请你还是不要打扰我的好。孝祥吃了一计闭门羹,好生无趣,如果事情至此也就罢了,好个冰青玉洁,才貌双绝的小道姑。   可是事情却偏偏有了反转,陈妙常并非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六根清静的小尼,尼姑庵的香火鼎盛,全然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绝色佳人,在趋之若鹜的少年郎倾慕之中,陈妙常与张孝祥的好朋友潘必正两情相悦,更要命的是暗结珠胎,已然铸下风流债。好在潘郎并非薄情寡意之人,而是央求身为父母官的张孝祥想办法出主意,张孝祥听说后哈哈大笑,对潘必正说,此事不难,你可出诉状说你二人自小指腹为婚,后因战乱,两相离散,如今请求完婚,我自有主意。   好生尴尬的美尼陈妙常硬着头皮,依潘郎所言来到官衙,心里七上八下惊慌不安的听从孝祥发落,只听见张孝祥故意铁青着脸厉声发问,好一个清静堂前不卷帘?而今又是所为何事?弄得潘郎一头雾水,而妙常则羞红了双脸,更加局促不安。调笑过后,张孝祥的醋意云消雾散,在爽朗的大笑声中成人之美,赋诗落笔判案如下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张孝祥通情达理,法外施恩,成就了潘陈二人一段好姻缘。后来明代戏曲家高濂作《玉簪记》还原了这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成为十大传统喜剧之一,广为流传。张孝祥也以好戏谑,慷慨大度为后人熟知。张孝祥非但是一名爱国词人,还是一名造诣深厚的书法大家,高宗曾品评其书法作品,说其必将名之后世。其实张孝祥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政治主张,可惜壮志难酬,盛年而逝。张拭曾经撰文惋惜他其英迈豪特之气,其复可得耶?又如骅骝,绿耳追风绝尘,一日千里,而独不见其日暮锐驾之所耶?   遗憾的是像张孝祥这样的人物,南宋时太少了,文臣养寇自重,武将贪生怕死,在一个大多数人蝇蝇狗苟的时代,有所作为的人都被视为异类,张孝祥的悲剧,时也命也,一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偷安小朝廷,在暖风中渐渐消磨了意志,注定了败亡,时无英雄,天地陷入末世黄昏中的悲凉,异族的铁蹄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即将再次响起。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难?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   天才的童年,大都十分相似,就好像是不同的演员,采用同一个剧本表演。黄庭坚也是如此,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只要书在手中,分分钟便能全文背诵。   临死前,武则天让儿子削去她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最终,她选择了告别帝位的称号,改而以唐太宗的儿媳妇、唐高宗的皇后之名义,请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历史上最著名的杀医者,估计就是曹操了,著名神医华佗成了他的刀下冤魂。其实,曹操可以杀很多人,就是不能杀医生。事实上,他杀华佗之后是懊悔的。   统治集团的分裂、党争与政治清洗构成了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的源头可以上溯至王安石神宗对于异见流俗的排斥打击。然而,当神宗驾崩之初,仍然存在着新旧兼用共改熙丰法   历史迭荡,恰似天上黄河,一去未返。光阴消逝,亦如江水东流,昼夜不舍。即便如此,冰澌融解后的春风、春雨、桃花、柳花,岁岁年年总相似,流转的唯有寂寂人面。将近四百年前,1638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会演戏的男人,说刘备是三国的演技派一点儿也不为过。尽管曹操、司马懿都很会演戏,但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刘备演戏的高超之处在于树立正统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义来
史记词人南宋姻缘成就、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李莲英是怎么死的揭秘大太监李莲英之死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李光弼的故事史思明很会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飞楼,蒙上木板作掩护,临城筑土山,想登上土山后攻入太原城。李光弼见对方筑土山,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将敌军筑的土山下面挖空...读书改变命运看看古代书痴是如何读书的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则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这世界上,有些人痴迷于麻将,喜欢一整夜一整夜地玩,...北宋的赋税制度,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最后的铁帽子王大清庆亲王奕劻的生意经1917年,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奕劻死在天津,时年七十九岁。庆王府按惯例,向北京紫禁城中的小朝廷讨谥号,为其评定一生功业,故而停尸不殓。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季梁生平详细资料介绍,季梁谏追楚师季梁是春秋早期的随国贤大夫,生活在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哲学家。从文献上看,有关季梁的记载并不多,《左传》仅二处,《随州志》有二十多处,其中...八王之乱,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集中写照和缩影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留下了一个统一仅10年的庞大帝国和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不幸的是,这个痴呆皇帝偏偏有一个又丑又凶、狠毒无比的皇后贾南风。晋武帝死后第二年,...两代帝师翁同龢1865年11月,经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诉和负责嵇查书房事务的醇亲王的联名保举,翁同龢被命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翁同龢入值书房后,先给同治帝进讲《帝鉴图说》一书。是书出自明代宰相...南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资料介绍南宋文学相应带动北方的发展。这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姜子牙是什么神姜子牙最后封神了吗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商朝末年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尚父、师尚父,别号飞熊。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张三丰活了多少岁?历史上的三个张三丰之谜很多读者通过金庸的作品了解到张三丰其人,对他出神入化的武当神功以及仙风道骨和高尚德行,钦佩不已。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朝的张三丰,明朝的张...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终结局秦桧通敌卖国遗臭万年和珅家产共有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和珅的巨额财产被抄没后,只有少量入了国库,大量的被嘉庆皇帝中饱私囊,所以才留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谚。伯嚭(p),春秋晚期...王昭君人物资料介绍,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司马衷继帝位,王恺、石崇斗富,王叔和著《脉经》太熙元年(290)四月二十日,晋武帝司马炎病卒,终年55岁,在位25年。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时年32岁,立妃贾氏为皇后。司马衷是司马炎次子,9岁时立为皇太子,以痴顽闻名,宫人...蔡锷简介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南宋的建立,南宋历史资料介绍,是宋朝的继续南宋(11271279年)是宋朝的继续,是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朝代。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北宋灭亡...清朝开启了近代,清朝开启了中国近代史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清政府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清...世人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四方无虞,民康物阜元朝重臣郝经在中统元年(1260年)农历四月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宋南北议和,在九月到达南宋后被扣留软禁于线年)农历二月才被南宋送归元朝境内,他在被软禁期间十余次给南宋君臣上书,...秦朝的军队建制,主要分京师兵、郡县兵、边防兵三部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古代荒淫皇帝之汉灵帝灵帝继位之后立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因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灵帝的好感。但是又处在正宫的风口浪尖上,后宫里受到宠爱的嫔妃都交相诋毁她。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