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湖泊治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很多,过去叫“九龙治水”,但其实洪湖的治理涉及的部门不止九个。我认为应该有个机构来统筹这些部门的资源,无论是各部门制订的规划还是实施的保护修复措施,都应该统筹起来,最后形成合力,不能各部门只做自己的规划,完成自己的任务。河湖长制和流域管理委员会等流域层面的协调机制应该进一步强化。要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职责清晰、权威高效、运行协调的湖泊流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厉恩华:洪湖的现状有两个突出特征,第一是水体的透明度降低,远看是一湖浊水。透明度低时,我们的透明度盘放到水里就看不见了,透明度平均只有十几厘米。
最后,针对当前洪湖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有效支撑其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应加强观测和科学研究。如开展洪湖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洪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过程与机制研究等等,以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保护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厉恩华:近年来长江干流水质整体改善,从水生态方面来看,长江中下游个别湖泊的生态有所改善,但多数湖泊尤其是大型浅水湖泊的改善速度较慢。原因在于,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业发达,湖泊是整个流域的汇,流域内产生的许多污染物最终都需要依靠湖泊消纳,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外,这些湖泊此前很长时间都是养殖湖泊,作为渔业基地使用的,鱼类长期扰动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健康的,另外,养殖投饵投肥等大量外源污染输入,导致底泥也富营养化,使得内源污染成为这些浅水湖泊的重要污染源。同时,长江中下游又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湖区环境的压力依然存在,再叠加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这些湖泊的治理和修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厉恩华的办公室是蔡述明曾经办公的地方。在前辈的带领下,从2007年至今,厉恩华团队每年都会编写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对洪湖的水生态状况有着持续观测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就开始关注湿地。1992年该所蔡述明研究员团队在洪湖建立了首个洪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他的带领下,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洪湖研究,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到整个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湿地相关研究和保护治理工作。
厉恩华:想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采取湖内湖外相向而行的治理策略。一方面对四湖流域的污染进行治理,改善入湖水质,减少外源污染。如果上游不发力,入湖水质得不到改善,湖内的生态修复必然事倍功半,修复效果也难以持久。
洪湖的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生态退化的表象在湖里,根源在流域。厉恩华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洪湖治理要流域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规划,治理修复项目要统筹,湖内湖外的治理要相向而行,以期打破“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治理、久久为功的思想。湖内,核心是改善生境和恢复植被。从水位调控入手,逐步恢复植被,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才能启动良性循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厉恩华:我的想法是,第一,坚持流域观、系统观,实施统筹治理。流域是一个综合的地理生态系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保护所涉及的水系连通、水文过程调控、水污染治理、水生态改善,都要从流域着手,“只盯着一个湖,是管中窥豹”。
厉恩华:首先,应该做好这些污水尾水的达标排放。其次是做好这些污染物的消减:四湖地区大大小小的湖泊很多,不同的湖泊因其功能不同,应对这些湖泊实施分类管理,比如水源地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应该加强保护;一些湖泊以养殖为主,可以放宽水质要求,提高渔业产量。另外,在水产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合理规划出一些水塘,用以消纳周边的养殖尾水,消减污染物,减少面源污染;同时,涝时蓄水、旱时灌溉,这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区域污染控制措施。此外,在一些蓄滞洪区,合理规划一些区域,可以蓄滞洪水,也可接纳周边的汇水尾水、恢复水面,既能发展湿地产业,又能蓄滞污染物、净化周边污染,对于洪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需要加以探索。
蔡述明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委员。2005年由“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常务委员会投票决定,将三年一度的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最高奖——湿地保护科学奖授予蔡述明,以奖励他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如果无法控制流域的上游和整体,下游湖泊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这里面的统筹要包括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来考虑。流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也应该统筹到这个总体规划中来,这样我们可以预测经济社会发展会对洪湖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洪湖开展保护修复工程,养殖围网拆除,湖面变得开敞,风的吹程相对增加,因此风浪很容易起来,加之沉水植被的消失,底泥失去植被的保护很容易被搅起,透明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水生植被更难恢复,由此形成水质恶化和水生植被退化的恶性循环。
第三,对洪湖的治理要有总盘子,基于洪湖现状,制定总体保护修复方案,分出轻重缓急、分区分步实施、一个个去做、去落实,逐步实现洪湖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改善。
在沉水植被退化消失后,作为浅水湖泊,底泥很容易被扰动,底泥的内源释放,构成重要的内源污染;在外源污染没有有效消减的情况下,内源污染又凸显,形成“双源叠加”现象,导致水质愈差,水生植被恢复愈加困难,并由此形成了水质恶化与植被退化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通过调控水位等方式恢复洪湖的水生植被,控制内源污染。打个比方,如果水生植被不恢复,即便往湖里倒矿泉水,水质也不会明显改善,因为没有植被的保护,底泥一直被搅动,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一直释放,是难以达到治理效果的。因此,随着入湖水质的改善和提高、水生植被的逐步恢复,洪湖才能逐步形成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的良性循环,这样整体的生态系统才能得以恢复。
厉恩华:如果洪湖整体水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而强求种草,它的效率非常低,也可能会前功尽弃。洪湖的水位可以人为调控,我们可以通过调控水位进行晒滩,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我们之前观测到洪湖底泥中的种子资源可能不足以支撑沉水植物自然恢复,因此可以在降水位、晒滩的同时,撒播水生植物的种子,这样才能促进大规模的“自然恢复”。荆州市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洪湖水位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在2022年每月监测一次,洪湖92%的水来自四湖总干渠。从洪湖水生植被退化的过程看,洪湖水生植被从湖区西北区域和东北区域逐渐向中南部区域“败走”。西北的蓝田河口是洪湖的主要入水口,而东北北部洪湖与总干渠是互联互通的,因此从植被退化的路径看,长期的入湖污染物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采访中,厉恩华拿出一张洪湖遥感图并解释说,从长期观测结果来看,洪湖植被退化从西北和东北区域开始,逐步向中南部“败走”,相关结果可以表明,水体富营养化是影响洪湖水质和水生态状况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气候变化(洪涝灾害)是重要推手。
厉恩华:水体富营养化是基本的驱动因素,气候变化是重要推手。但大型湖泊的衰变,肯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比如说,长期围网养殖,洪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围网养殖,2004年洪湖围网养殖面积已经占据湖泊面积的75%以上。养鱼养蟹不仅消耗和破坏水生植物资源、破坏水生态环境、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需要投饵和投肥,加剧了底泥富营养化。
厉恩华:导致洪湖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但导致水生植被退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洪湖承接上游整个四湖流域的来水,虽然不同地市的污水排放量不同,但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农业面源污染,甚至养殖污染,最后都汇入到洪湖。
5月1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访了长期关注洪湖水生态问题的厉恩华研究员。
1331银河奥门2012年以来,洪湖水质持续恶化,2021年至今一直为Ⅴ类。水生植被覆盖度仅占全湖面积12%,不到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五分之一,沉水植物几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仅为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四分之一。
澎湃新闻:中央环保督察八年来,一直在关注洪湖的水问题,我们观察到近年来地方政府也针对洪湖治理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水环境和水生态仍在下滑。从系统的角度,您认为洪湖治理该如何发力形成合力?
网友评论更多
81浏阳x
男子恶意将小狗踢下五台山👢👣
2024-12-14 12:27:04 推荐
187****5221 回复 184****8774:青岛一建筑突发爆炸👤来自津
187****2312 回复 184****7800:再见爱人4直播聊两性关系👥来自沅江
157****3769: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汨罗
89临湘191
徐克射雕重点在襄阳保卫战👬👭
2024-12-14 02:47:29 推荐
永久VIP:再见爱人4 留几手葛夕还是敢说👯来自醴陵
158****3569: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最新进展👹来自湘乡
158****9502 回复 666👺: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被查👻来自韶山
48资兴cv
官方回应8岁娃终身禁入熊猫基地👽👾
2024-12-13 18:39:50 不推荐
武冈sm:煮虾别等水开了才下锅👿
186****5634 回复 159****8471:天舟八号瞄准23时13分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