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om

诗词
首页 > 典故 > 完璧归赵蔺相如面见秦王都干了什么?

完璧归赵蔺相如面见秦王都干了什么?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相关文章

更多
  •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个流域的水?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

    大禹是一位传世的英雄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了洪水泛滥的疆域,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和启示,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大禹治水的地域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是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富有灌溉资源的一条河流。

  • 古代诗人谁因父亲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诗人李贺,因为父亲的名讳而不能参加科举。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举办的乡试,并作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举得中。年底他便可以赴长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正当李贺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时,却被小人“所伤”。随着李贺名气逐渐增大,嫉妒他的人在外放出流言:李贺的父亲名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谐音,李贺考进士就是对父亲的大不敬。

  • 毛遂自荐的故事简介 究竟讲了些什么?

    毛遂自荐(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用“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现比喻自告奋勇任某项工作。

  • 卧薪尝胆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发生在什么时期?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 陈宫为什么投靠吕布?

    陈宫是吕布的首席谋士,在徐州之战时,吕布战败,陈宫不愿投降曹操,被曹操所杀,然而陈宫之前是在曹操麾下效力的,为什么要投奔吕布?就算不愿意跟随曹操,也可以投奔其他人,为什么一定要投奔吕布呢?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陈宫对曹操不满陈宫背叛曹操,主要是对曹操不满,曹操为人我们知道,他很狡诈,也很霸道,这一点是陈宫对他最不满的地方。

  • 陈宫和曹操很好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陈宫和曹操是一对令人纠结的人物。两人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陈宫为了救曹操抛家舍业跟随他一同亡命天涯。而曹操对他信任有加,喜欢梦中杀人、对谁都没有安全感的曹操却在逃跑路上和陈宫“行数里”,共同“投宿”,并且“先睡”,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陈宫,可以看出陈宫和曹操关系有多铁。但就是那么一对过命的兄弟却最终反目成仇,成为不死不休的仇家。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的情感?

    李煜自号莲峰居士,他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南唐末代的国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在李煜被毒死之前写的,写完这首诗三年之后被唐太宗毒死,所以可以算得上是李煜的绝命词。这首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是因为这些字里行间象征性的比喻,将心中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刻画了李煜心中的亡国之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眷恋。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什么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长歌行汉乐府是几年级学的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长歌行》(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 李世民最爱杨妃还是长孙皇后?为什么?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应该是长孙皇后。总结来说,李世民比较爱最爱的女人也就四个:徐惠妃、长孙皇后、武则天、大杨妃。如果要在这四个女人当中选择一个的话,那必定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就再也没立过皇后,两个人的情谊是同生共死,不离不弃,而且长孙皇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值得被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

  • 李世民最爱的3个女人都有谁?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李世民是一位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统治了中国长达23年之久。在他的后宫中,有三位女子备受人们关注,她们分别是武则天、杨贵妃和长孙皇后。那么,李世民最爱的三位女人究竟是谁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世民和这三位女人的背景。武则天是唐朝的一位女皇,她曾经担任过唐太宗和唐高宗的皇后,后来又成为了唐朝的女皇帝。杨贵妃则是李世民的宠妃之一,被誉为“四美之一”。

  • 南唐与唐朝什么关系?南唐是李世民的后裔吗?

    从政权交替而言,南唐和唐朝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南唐不是李世民的后裔,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起的一支政权,许多人知道这个国家都是通过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因为名字当中都有一个唐,所以许多人喜欢拿南唐和唐朝作比较。而南唐君主都自称是李唐的后代。南唐是五代十国之一,937年建国,975年灭国,一共存在了39年。南唐曾经也非常强盛,是十国当中唯一能够威胁中原五代的强盛王朝。

  • 在中国历史上,国号“唐”的朝代有几个?唐朝和南唐是什么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国号“唐”的朝代不止一个,一共有三个。虽然这三个朝代国号都是唐,但是为了后世能够区分清楚,史称“唐朝”、“后唐”、“南唐”,这三个国号都是唐的朝代有何关系?或者根本毫无关系?公元618年,唐高祖逼迫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退位,唐高祖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唐高祖在位初年,华夏大地仍然群雄割据,唐太宗带领手下文臣武将扫荡群雄,成功统一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