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初恋情人分手背后的隐痛!
还有人认为,白居易三十七岁才结婚,这段时间是白居易在为湘灵的事儿,与妈妈抗争。这当然也是无嵇之谈。如果看看白居易的年谱不难发现,这一段正是他人生的爬坡阶段,一要学习,二要应试,大多的心思用于自己的仕途,当然考虑结婚的心思就会少一点。更重要的原因,是白居易的生活一直处在颠颠沛流离之中,时局的动荡更多地让白居易无法安定起来。这一点,白居易在《赠五友》一诗中,自己说得明白:“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白居易的晚婚怎么能说是妈妈的过错呢?
一些人不解的是,白居易虽然没有和湘灵结为秦晋,但婚后仍然不时写诗,诉说对湘灵的思念之情,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对与湘灵分手不甘心。实事上,白居易对湘灵的恋情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付出的爱也是真心的,然而,回到现实中后,得到,他不敢,得不到,他又觉得可惜,于是不得不从诗句中回味虚幻的爱意,从而抚平内心的不安。说句不好听的话,白居易是一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主儿。
说到此,不难理解,斩断白居易连理枝的“利剑”并不是指妈妈,而是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和难以逾越的门第之坎,白居易跨不过去,是他自己的事儿,拿妈妈说事,好像不符合事实,也是对母亲的不公。白居易初恋结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幕后的黑手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社会规则,白居易只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一个牺牲品,抛弃了湘灵也不能全怪白居易,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个风气,白的好友元稹的初恋结局,也是和白居易一样的。
令人痛心的是,恋爱中的男人最后失败,只是社会制度而为,而女人们受害的背后,除了社会制度,还有男人。就拿湘灵来说,四十岁还为一个男人坚守忠贞,而她心中的爱人却抛弃女友,另寻新欢,日子照过,孩子照生,这的确有点不公平。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一件令人鄙视的事,而在当时却是惯例,有时甚至是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