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过分水岭》
解释: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原文
温庭筠《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注释
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完善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鉴赏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的感受。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首句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公元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秋冬之际所作。此诗是温庭筠由秦(陕西)入蜀(四川)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33-134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426篇诗文 ► 460条名句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公众号
扫码下载古文岛客户端
扫码关注古文岛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