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槎(chá):木筏。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gǔn):雷滚;雷鸣。
海若家: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368篇诗文 ► 3449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