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

杜牧 〔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850年(大中四年)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4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28篇诗文 ► 348条名句

猜您喜欢

拜新月

李端〔唐代〕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裙带 一作:罗带)

琵琶行

牛殳〔唐代〕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题榴花

韩愈〔唐代〕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 2022 文好找网 | 诗文 | 名句 | 朝代文言曲赋古典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