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列传第十二》“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阅读答案

时间:2020-01-04 11:17:28 编辑:文言文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C.深乖昔旨乖:违背。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讽:劝告。课内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即“劝告”“劝谏”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指其为政以惠,所以排除A、C;⑤指他生活俭朴,⑥是指皇帝,所以排除A、D。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为“俄兼工部尚书”,可见题中的“同时”是错误的。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1)衣冠子女:士族子女。以……为……:把……当作……。“汝辈多衣冠子女”是判断句。(2)诸:兼词,之于。以:连词,来。遗:赠送。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 宋史·朱震传阅读答案翻译

    宋史朱震传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

  •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阅读答案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

  • 《郑太字公业》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初,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

  • 梁史·褚翔传 阅读答案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字景政。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既长,淹雅有器量。 高祖践阼.,...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