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25 19:17:10
编辑:文言文
【诗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出处】唐·杜甫《悲陈陶》
【意思】孟冬西北十郡的良家子,鲜血染红了陈陶泽中水。青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四万正义士兵同日战死。
【鉴赏】唐肃宗至德元载冬,唐军与安 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灭。“十郡良家子”血 染陈陶,景象惨烈。这两句诗从自己主观感受写战后战场的景象: 原野 空旷,长空凄清,天地间肃杀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都在为同日而 死的四万义军哀悼。诗人下笔沉重,渲染了天地同泣的悲壮惨烈气氛, 表达了诗人对抗叛义军死难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全诗】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题解】
诗,唐·杜甫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陈陶斜交战,全军溃败,死伤4万余人。其时,诗人被困长安,目睹安史叛军的骄横放纵,悲愤填膺,蘸着4万义军鲜血写下了:“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这首忠实反映唐朝陈陶斜战役的史诗。诗的前二句起笔直叙这一悲剧事件的时间、死者籍贯、身份,及其壮烈景象,笔墨沉重、庄严,场面残酷悲壮,令人目不忍睹。三四两句写战争的残烈,极力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四万”将士,壮志未酬,竟然同日战死,这是对无能指挥者的谴责;原野空荡,长空萧瑟,这是为“四万”壮士志哀。后四句陡转笔锋,通过鲜明对比,活现安史叛军的狂歌滥饮,骄横得意,飞扬跋扈之态,及人民渴望官军收复长安的急切心情。全诗没有客观展览伤痕,而是紧扣一个“悲”字,从将士的牺牲中,从宇宙肃穆的气氛中,从人民含泪悼念死难将士的悲哀心情中,层次井然地写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悲壮美,表现了人民对叛军的愤怒与仇恨,对义军的尊敬与同情,蕴含着极强的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继续斗争的艺术感染力量,确系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能有如此理智的创作思想,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