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25 22:06:43 编辑:文言文
【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出处】唐·杜甫《江汉》。
 
【意思】意为晚年依然壮心不已,飒飒秋风中并无悲愁意,反倒觉得病体得以复苏。“落日”,喻指暮年。
 
 
【诗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出处】唐·杜甫《江汉》。
 
【意思】自古以来留养老马,不一定 要它长途驮运,可用它来带路。
 
【意思2】存:留着;仍然养着。老马:诗人自比。取长途:用它长途驰骋的 脚力。
 
          此联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留养老马的人,不是指望它去负 重致远(而是依靠他的生活经验和远见卓识)。后用来比喻很多老 人,人虽年迈,但仍有智慧才能可为人所用;也用来为有才智的老 人表达仍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心愿;更用来肯定或赞扬一批老 有所为的人。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发挥年老的 动物或人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智慧和经 验,而不是靠其体力。[例]杜甫在《江 汉》一诗中说的很有道理:“古来存老 马,不必取长途”。如果以为只有千青 壮年干的工作,或者始终在第一线上, 才算得“志在千里”,那实在是不足以言 诗了。(张聿温《重读〈龟虽寿〉》)
 
 
【全诗】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鉴赏】诗人以 “落 日”喻暮年,以 “老马” 比自己,言自己虽处暮年,但“心犹壮”。面 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有好转。自古以来尊崇老 马,不是取它能长途跋涉,而是用它的智慧。我同老马一样,对国家还 是有用的。此时诗人虽身处逆境,穷滞江汉,但孤忠仍在,壮心犹存。 诗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顽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当 然也流露了不及老马的怨愤。
 
【赏析】
 
诗歌的颈联和尾联,一反前四句的沉痛和悲凉,更弦易调,异军突起,奏出了高亢昂扬的旋律:“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两句,均采用句内反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不甘寂寞、老当益壮的情怀。尽管自己已到暮年,犹如西下的落日,但自己壮志犹存,决不愿从此消沉;尽管自己恶疾缠身,犹如秋风之中的枯树,但自己却要顽强地奋斗下去,重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这里,“落日”与“心犹壮”、“秋风”与“病欲苏”,都构成了鲜明的反衬,其意都是以前者反衬后者、突出后者。尾联借用《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典故,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存恤和爱抚老马,这并非是因为老马还能长途奔驰,而是由于它有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这就清楚地表明:诗人尽管已经年老,但他还盼望着能有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国效劳的机会。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第三年冬天便与世长辞了,但是,他在迟暮之年仍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穷秋潦倒中仍不忘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却长留人间,给人们以教育和激励。
 
从感情脉络的发展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之间是一种艺术陡转,但这种陡转却显得十分自然和圆合。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前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而不消沉,悲愤而不悲观,为后四句感情的升腾预设了坚实的基础。前四句在发表感慨的同时,读者也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乾坤”(即天地之间)作为自己立身的背景,与蓝天共存,与明月同伴,具有一种无比阔大的胸襟和高远的眼界。象这样伟大的历史巨人,自然不会见落日而消沉,临秋风而垂泪,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因此,当颈联转奏出昂扬的旋律时,丝毫不给人以突兀脱节之感。这是诗人高尚的人品所致,也是诗人成熟的艺术所致。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意思翻译、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

  •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意思翻译、赏析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出自清代纪映淮的《咏秋柳》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参考翻译 注释 ①这首诗题一作《秦淮竹枝词》。...

  •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意思翻译、赏析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秋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

  • 南浦·风悲画角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南浦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