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27 10:59:52 编辑:文言文
【诗句】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
【意思翻译】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全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1】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从意思的连贯上看是承接九、十两句而来的,因为月亮为蟾蜍所蚀,才晦暗不明,沉沦迷乱,既已沉沦迷乱,自然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而在这两句之前又写出 “羿昔” 两句,这两句之后又写出“忧来”两句,作此安排正是为了表现诗人感情上的激越,有如潮水上涨,一潮高于一潮,又如山峦重叠,一山高于一山。可谓“以我观物,物无不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语)望月不得,只好赶快离去。于是一种失望和无可奈何之状难免占据了心头,更感现实的黑暗难以除去,希望无法实现,心情怏怏、思绪茫茫,无限怅惘。从诗人的遭际来看,有不少经历正是如此。
     结束两句诗,直接地抒写个人的痛苦、忧愤:“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凄怆”、凄凉悲切,“摧心肝”,心肝迸裂,形容忧愤达到了极点。诗人为什么如此忧心如焚、充满愤慨之情呢? 联系以上两句,不难看出是为世事而发的,但他并没有明确地点出,因为这毕竟是诗,读者会从中领会其意。唐玄宗晚年少理国事,听信佞臣,沉湎声色,宠幸贵妃,故清人沈德潜说这是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虽属推测之词,但从诗意体会是颇有道理的。就李白的主体意识和性格而言,他是一个狂放不羁、豪爽、率直的人,往往有啥说啥,很少顾忌,这里所以写得比较隐微、含蓄,大概是因为直涉当时的最高的统治者,不便明言,故多用影射手法。
 这首诗虽仅十六句,却连用了几个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又都是人民口头长期流传着的,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不仅显示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使本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艺术魅力,而且增加了它的通俗性,明白晓畅,令读者易于联想和理解,可以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李白写了许多咏月诗,有的用以发出富于人生哲理的问题,有的用以渲染凄清寂寥的气氛,有的用以引起某些遐想和回忆,有的用以表现、衬托各种环境、景色,可谓各具千秋。而似本诗用来寄寓一定的社会问题,则是仅有的。在手法上既隐又显,虚实相生,文辞上既委婉、深沉,又淋漓尽致,于新颖俊逸之中见其雄奇不凡、自然浑成,故堪称艺术之瑰宝。
【赏析2】
        神话传说终究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后羿那样的英雄人物。诗人面对被蟾蜍吞食的月亮,发出了“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的绝望之叹。“阴精”指月亮。“去去”速去的意思。诗人由爱生恨,面对“沦惑”的月亮,发出了诀绝之辞,然而结句“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又顿生痛苦至极却一步三回头的情致。毕竟月亮在诗人心中留下过难以忘却的美好印象,他为月亮“沦惑”而忧愤伤心!
          李白一生爱月,何以在这首诗中对月亮发出如此绝望之辞呢? 从诗人情绪的变化中,我们不难推断,此诗不是一般的咏月之作,肯定寄寓着诗人内心痛苦的隐衷,是深有寄托的。这首诗中的月亮是一个象征,令他失望、绝望、痛心的象征。为此,历代诗评家有多种说法。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云:“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陈沆《诗比兴笺》云:“忧禄山将叛时作。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食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君,若非沉溺声色,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

     今人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此诗盖以月喻朝政。前八句比喻开元前期。彼时开元之治方兴未艾,在白心目中正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八句比喻天宝后期。蟾蜍,指杨国忠、安禄山、杨玉环之流,此辈昏蔽其君、紊乱朝政,犹如蟾蜍之蚀月。‘大明’句,以月之已残喻朝政之日衰。‘羿昔’句,思有如后羿之人为国除害,以安社稷。‘阴精’句,暗用鲍照《代白头吟》“周王日沦惑”句,言玄宗已如周幽王。‘去去’句,言国中既莫足与为美政,则己唯有高举远引。然终以系心君国,情不能已,故忧伤欲绝。”上述三种说法,当以后二种说法为佳,颇有见地。李白乐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多用比兴手法,诚如胡震亨所称太白“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李杜诗通》)。其意可解又不可解,窈冥惝恍。此诗借咏月寄寓诗人对现实政治深深的忧怀,兴寄深微,难以确指本事,这正是反映李白乐府诗蕴藉特质的一个生动例子。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