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29 10:46:15
编辑:文言文
【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意思翻译】黄河九曲百环
远远地直达白云之间,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
四周环抱着万仞高山。
那羌笛呵,何必吹奏《折杨柳》曲。
凄凄婉婉,哀哀怨怨?
那春风呵,怎能度过沙漠的浩瀚,
来到这边远的玉门城关?
【全诗】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历来颇多争议。其实,此句乃形容黄河上游地势极高,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同一意思,只是李白视线由远及近,而此诗的视线由近及远不同而已。
②孤城: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说指玉门关。万仞山:形容山极高。仞(re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③二句意谓羌笛又何必吹出哀怨的《折杨柳》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杨柳是不生长的)。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羌笛:笛子原是羌族乐器,故称。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即羌笛所奏。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古代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
【赏析】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旗亭画壁”的“异” 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却反映出当时此诗即受到人们的喜爱。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 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 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这真可谓神思妙想,因而历来受到人 们的称赞。但是,诗人的这种描绘,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了绘画中特有 的透视法。透视法的视觉印象是,凡视线以下的物体,距离愈远,它在画面 上的位置愈高。黄河只是在地面流,无论如何不会与天相接,但是,当王之 涣由下游纵目向上游观望,随着视线的延伸,却觉得脚下的黄河愈远愈高, 以至于“远” “上”到“白云间”。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这种视 象去创作,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 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 近,摄取的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线运动则是自 下而上、由近及远,摄取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第二句仍接着写景。“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远处 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整个意象悲壮而苍凉。诗写到这里, 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撷 取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正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 进行环境烘托。
三、四两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 辞云: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边地环境 的荒凉,令将士们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杨柳》伤离曲调,更使将士们乡 愁难禁。但是,如仅仅只是在那里一味地“怨” “杨柳”,则本诗就完全成 了另外一种情调。这两句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何须”二字作转: 玉门关 外这样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无法折杨柳寄情,既然如此,羌 笛有什么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两句诗中,既写出了戍边 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又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悲中不失其壮,慷慨悲 凉,与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情调显然不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 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
【点评】这是一首情调悲而不失其壮的边塞诗。首句言,向上游望去,汹涌澎湃、波 涛滚滚的大河,似一条白练远远地伸向云间。此静态的描写,突出了“黄河”源头之高、 源流之长。也展示了边地广大、空旷、壮阔的风光,真神来之笔也。次句说,凉州边城, 犹如一座壁垒,背靠万仞高山,孤独地耸立在边塞上。此写出了“孤城”地势的险要,处 境的孤危。此二句写景,赞美边塞的壮阔雄丽,边关的险峻挺拔。第三句忽转,写所闻 之声。此句之“何须怨”,极妙,深含二意:一言边地春迟,杨柳不青,折一枝杨柳寄情不 能,何其难堪;一言孤城征夫,心怀此情,听羌笛《折杨柳》曲,流露出强烈的哀怨愁苦之 情。结句用典,如水到渠成。更说明了边地之苦寒,含蓄而深刻地透露了思乡之情思。 此二句抒情,是多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啊! 此诗悲壮苍凉,无衰飒颓唐之气,乃唐音 之正声,可谓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