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29 12:36:02 编辑:文言文
【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 遥夜:长夜。 竟夕:终夜。
        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太长。圆月的银辉令这位 不眠之人的喜爱,熄灭烛火,步入庭院,伫立良久,露水竟打湿了衣裳。 这里把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透露出主人公抚 亲念远的深切情思。
【全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 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 “怀远” 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
②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 “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谢灵运《怨晓月赋》: “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 
③盈手:满手。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⑤佳期:美好之日,指相见的日子。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 (或友人)、借景抒情之诗。起句 “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
  三四句写两地的 “情人” 彼此之 “怨” 与 “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竟夕起相思”,竟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 于是诗人 “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 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 思人。所以,“露滋” 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 我还是睡吧! 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 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 “月” 到第三句的 “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 “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点评】 
   起句“海上生明月”写景,照应题中的“望月”,看似平淡无奇,却塑造出阔大雄浑的意境,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毫不费力的全部收摄了诗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浑成自然的作诗风格。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写出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因而抱怨漫漫长夜的忧苦情形。接着诗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看到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尽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却更是难以入眠了。真实地写出了相思之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相思无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满腔心意,可是却无法赠给你,还是回屋睡觉罢,也许梦中能与你相会。写出了诗人不尽的悠悠情思,令人回味。
    这首诗从“望月”开始,抒发自己对远方情人热烈而执着的感情。格调清新,情意缠绵悱恻,前人称这首诗为五律中的《离骚》。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