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31 13:52:07
编辑:文言文
【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意思翻译】相见时难,离别更难堪,
更何况此时东风娇软无力,
百花凋残。
春蚕到死,柔丝方断,
蜡炬成灰,哭泪才干。
【全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镜:照镜,动词。蓬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青鸟:神话中可以带物传信的鸟。
这是一首优美的朦胧诗代表作;“春蚕”一联名句现在已经被赋予了更深广的哲理。
且立片论 这又是一首不能确解的朦胧诗。前人有认为是写送别的,政治寄托的,爱情的,不一而足。不过诗中有一个关键字眼“丝”(思)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全诗都笼罩在相思缠绵和离别愁苦的氛围中,将它看做爱情诗或许更接近诗人的原意。李商隐的婚姻因政治纷争中的人物矛盾而倍感尴尬,似乎首联就透出了信息。与爱人见面困难,离别又难舍难分,特别是在春天里春心萌动时分,因而感到春风无力,百花凋零。这完全是诗人的心景,正如他的另一首《无题》诗所表达的一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是灰暗的,相思是苦涩的,但爱是不变的,思是不灭的,于是第二联便有了表达爱和思的极端情感,除非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才没有爱和思。南朝乐府诗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表达,将“丝”和“思”同音双关,显然李商隐是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创作的,不过这里的表达远胜前诗,“到死丝方尽”,掷地有声地坚定执著。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定执著,才成了感动千万人的名句,才成了一代代引用不衰的誓言,而且还超越爱情范畴,成为了在其他领域内执著追求的比喻。换一个角度看,能写出这样的坚定执著,应该有真实的感情基础,而不是仅限于文学的表达。
恰好李商隐就与妻子的感情一往情深。历史记载,他的妻子死后,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选了一个色艺俱佳的张姓歌女相赠,希望能抚慰他的寂寞和忧愁,但被他断然拒绝了,有《上河东公启》为证。由此可以推衍开说为什么李商隐写了那么多朦胧的《无题》诗,恐怕大多主题都可解成与爱情相关。第三联写痛苦相思后的变化,“云鬓改”一句,好像是从对方着笔,事实上相思的双方都如此。想写诗相寄,却感到月光下的寒冷。“寒”字下得好,既押韵,又关意义,透出了诗人的心寒。与上一联串通,使人想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形象和信念。尾联写阻隔,呼应首句“相见难”,通消息问候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此看来,似乎全诗意脉紧连,浑然一体,真是一首爱情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