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0.10.31 15:47:41
编辑:文言文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处】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译】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捷:胜利。
【评析】
诸葛亮出兵伐魏,未取得最后胜利就死去了,这使得后世的英雄为之感叹流泪。后人多用这两句诗表达壮志未酬的感伤心情。
《旧唐书·王叔文传》: “叔文未欲立皇太子。顺宗既久疾未平,群臣中外请立太子,既而诏下立广陵王为太子,天下皆悦。叔文独有忧色,而不敢言其事,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泣下。” 《宋史·宗泽传》: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 ‘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敵,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 诸将出。泽叹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 ‘过河’者三而薨。”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英豪志士 壮志未酬便身死体残或遭其他厄运,使 人为之叹惋、伤痛。[例1]祭文充满了 英雄气概和壮烈牺牲的感情。只是“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可 用来为孙中山先生抱病北上,谋求国家 统一未成赍志以殁而哀痛也。(曾敏之 《孙中山的诗才与诗论》)[例2]我时有 不解,这类流言何以绵延不绝,以致导 演出一幕幕“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 雄泪满襟”的悲剧。(杜卫东《流言探 幽》)
二、用以比喻事业夭折,令人惋惜。 [例]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这些革命由于没有先进的阶 级来领导,都失败了。(余心言《“红尘” 初窥》)
【全诗】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1】
〔1〕《蜀相》咏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杜甫于肃宗上元二年春游成都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七律。
〔2〕“丞相祠堂”二句:“丞相”一本作“蜀相”。诸葛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以问句起篇,下句自答,以设问应答的手法起篇,说明诸葛祠的所在与外部景色特征。柏森森,形容柏树浓密。
〔3〕“映阶”二句:写祠堂内部景色:绿草映衬着台阶,自成春色;黄莺藏在绿叶之间,空有好音。写祠内环境幽静,游人稀少,以“自春色”、“空好音”来显示它的冷落。
〔4〕“三顾”二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邀请他出山相助。两朝开济,诸葛亮辅佐刘备做皇帝,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做皇帝,全面处理国务,济世宁成,两朝元老,一片忠心。
[5]“出师”二句:写诸葛亮出师未捷,为之感叹。
【注释2】
①锦官城:成都。诸葛亮祠在成都南郊刘备祠西边。柏:武侯祠前两棵大柏树。森森:茂盛繁密。
②映:掩映。黄鹂:黄莺。空:枉自。上四句都表现出祠庙荒凉冷落。
③三顾: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邀请,向他询问以天下大计。两朝开济:佐刘备开基,助刘禅继业。济:济事,成事。
④出师:伐魏六出祁山。身先死: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
【赏析】
诸葛亮为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五次出兵伐魏,都无功而返,蜀汉建兴十二年率大军六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对峙渭水,凡百余日,秋八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统一事业未能完成而离开人世。“沾襟”,一本作“满襟”。
这首凭吊武侯祠的七律,前四句写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景象,起语萧散悲凉,次句“柏森森”,托意深远。次联写祠之冷落,入“自”字、“空”字,凄清之极。后四句概括武侯一生功业与人品:“三顾”、“两朝”、“出师未捷”见其经历,“天下计”见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见其报国苦衷,“身先死”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笔简劲。《杜诗详注》说:“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历代评家都认为此诗是七律正宗,它不仅全合近体格式,而且悲壮沉郁,开阖顿转,一字一泪,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