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九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编辑:文言文 时间:2020-01-05 12:15:32

【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注释〕 ①事:侍奉、奉行。 ②啬:俭啬。 ③服:“通‘备’,准备。‘早服’,早作准备。”(任继愈《老子新译》) ④德:指“啬”德。重:多、厚、不断。 ⑤克:胜。 ⑥极:边际、顶点。 ⑦母:根基、根本。 ⑧根:树根向四边伸的叫根。柢:树根向下扎的叫柢。 ⑨久视:指长久生存。《吕氏春秋·重己》:“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治也。”

〔赏析〕 去奢崇俭是老子的一贯态度,在本章老子为了国之长久、人之长生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啬”的原则,即无论治身、治国都该厚培根柢,积聚能量,收藏精神,充实机体。

这“啬”,字“从来㐭,来者,㐭而藏之”(《说文》),原指耕稼之事,所以“啬夫”亦谓之“农夫”;农夫收割五谷而藏之仓廪,多入而少出,所以“啬”也称为“爱濇”,这也就是韩非子《解老》篇中说的:“少费之谓啬”,即爱惜、俭啬、收敛之义。而老子将这“啬”字来表示治人、治身的最好原则,也取爱惜、俭啬、收敛之义。

这样,“啬”之于人,则知稼啬之艰难,无暇及于淫逸,社会上下同其劳共其苦,民情淳厚朴质,无奢靡之风、淫逸之潮、变诈之智、劫杀之事;安逸之辈一少,这犯罪率也就少,社会也就安定,国可长久。

同样,“啬”之于身,则知费神耗精多而盲聋悖狂之祸至(《韩非子·解老》),故爱惜精神元气,要谨于内闲于外,内心不驰,外欲不动,使精气不劳,这样人就能长生。

所以,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归纳说:“盖‘道’之啬,而至于早服无间,德之积而至于莫知其极,则敛舒咸宜、体用兼妙,以之有国则可以长久,以之固己则可以长生,惟其治人事天,无所不可,故曰莫如啬。”

曾国藩说:“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余意以收啬而生机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星冈公昔年待人,无论贵贱老少,纯是一团和气,独对子孙诸侄则严肃异常,遇佳时令节,尤为凛不可犯,盖亦具一种收啬之气,不使家中欢乐过节,流于放肆也。”(《家书》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致沅弟》)这也使得《老子》之“啬”在二千多年后找到了知音。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