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②。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④。
〔注释〕 ①不自生:唐成玄英疏为:“不自营己之生也”(《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指不为自己私利而生存运作。 ②长生:长久生存。 ③后其身而身先:置自身于最后,结果反而能占先。 ④成其私:成就他自己。
〔赏析〕 本章老子要“人道”效法“天道”,提出天地都能长久永存,与天地同出一源的人难道就不能做到这点?老子进而认为人只有“后其身”、“外其身”,“无私”才能向它的对立面“有私”转化,人才能与天地一样长久永存。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生存运作都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这就如清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说的:“天施地生而不自私其生”,也即如《管子·心术下》中说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由此推衍到与天地同出一源的人身上,如人也能无私、处后居下、置身度外、先人后己,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加害于他,于是尽管“后其身,外其身”,但最终却能占先、身存、保命。所以老子称这种“无私”,反倒能“成其私”。
对于老子这种由“天道”借喻过来的“人道”,能深刻理解并能运用自如的要数战国鲁相公仪休。公仪休喜欢吃鱼,却从不接受别人贡献来的鱼,在回答为何不受其贡时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故不接受别人献的鱼,因为受其鱼(犹如受贿),有可能被罢免相位,不接受其鱼(拒贿),就不会有罢相的危险,不罢相位,反倒可以长期吃到鱼(《淮南子·道应训》)。这正充分印证了老子所言:“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又如三国时诸葛亮向刘禅表“无私”,要将成都桑枝八百、薄田数顷悉数上缴,“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种“无私”表白也同样使人不好意思,所以这些“余帛赢财”非但不会上缴,还会博得“无私”美誉,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的形象长存人之心目中。
因为老子在本章中有此转换手段、“辩证”方法,所以河上公题本章为“韬光”。然而洋人看此点,却认为是中国人的美德,如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道家与道家思想》中引到本章时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在中国,由谦让和退让而得来的不可思议的美德、社会声望以及最后的‘面子’,已成为这个文化中的统治因素。关于这一点,凡是在中国居住过,并亲身经历过和一群人一起走过一个门道时的那种困难,或亲眼见过学者们在一次宴会上是怎样积极争相推让上座的人,都很了解。”显然,李约瑟没有看懂“这争相推让上座的人”,有不少是怀着老子这种“后其身而身先”的手段和目的的,而并非是“不可思议的美德”。在这里,李约瑟起码是看显浅了,或是“雾里看花”。这也同样说明不生活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的人是往往不能深得其中内涵的,这犹如洋人学京戏,一招一式尽管相似,但其韵味却被这相像的一招一式化解殆尽。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