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注音版及翻译赏析(陈与义)

时间:2020-12-22 15:28:50 编辑:文言文

  《襄邑道中》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以下是陈与义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注音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襄邑道中古诗注音版

  《 xiāngdàozhōng 》
   fēihuāliǎngànzhàochuánhóng ,
   bǎibànfēng 。
   kànmǎntiānyúndòng ,
   zhīyúndōng 。

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

  《 xiāng yì dào zhōng 》

  《襄邑道中》

  fēi huā liǎng àn zhào chuán hóng ,

  飞花两岸照船红,

  bǎi lǐ yú dī bàn rì fēng 。

  百里榆堤半日风。

  wò kàn mǎn tiān yún bù dòng ,

  卧看满天云不动,

  bù zhī yún yǔ wǒ jù dōng 。

  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古诗注释

  (1)襄邑:宋代县名,即今河南睢县,当时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

  (2)榆堤: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

  (3)不知:不知道。

  (4)俱东:指一起向东。

襄邑道中古诗翻译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襄邑道中古诗赏析

  《襄邑道中》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襄邑道中》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襄邑道中》的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 客中初夏古诗带拼音版、注音版(司马光)

    《客中初夏》是宋代诗人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司马文正公集》。以下是文言文整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带拼音版、注音版及翻译,欢迎阅读。 客中初夏古诗拼音版图片...

  • 戏为六绝句其四全诗注音版及翻译(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四全诗注音版及翻译(杜甫)”由文言文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戏为六绝句其四全文: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戏...

  • 秋夜曲王维古诗带拼音翻译

    “秋夜曲王维古诗带拼音翻译”由文言文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秋夜曲全文(原文):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 诗经召南羔羊全文注音版拼音版及翻译赏析

    《召南羔羊》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以下是诗经召南羔羊全文注音版拼音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诗经召南羔羊全文注音版 《 召 zho 南 nn 羔 gāo 羊 yng 》 羔 gā...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