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击鼓全文注音版 邶风击鼓拼音版及翻译赏析
诗经击鼓全文注音版
诗经邶风击鼓拼音版
《 bèi fēng · jī gǔ 》
《邶风·击鼓》
jī gǔ qí tāng , yǒng yuè yòng bīng 。 tǔ guó chéng cáo , wǒ dú nán xíng 。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cóng sūn zǐ zhòng , píng chén yǔ sòng 。 bù wǒ yǐ guī , yōu xīn yǒu chōng 。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yuán jū yuán chù ? yuán sàng qí mǎ ? yú yǐ qiú zhī ? yú lín zhī xià 。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sǐ shēng qì kuò , yǔ zǐ chéng shuō 。 zhí zǐ zhī shǒu , yǔ zǐ xié lǎo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xū jiē kuò xī , bù wǒ huó xī 。 xū jiē xún xī , bù wǒ xìn xī 。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击鼓全文翻译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难以实现我誓言。
诗经击鼓赏析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邶风·击鼓》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则更甚。
《邶风·击鼓》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邶风·击鼓》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邶风·击鼓》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邶风·击鼓》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邶风·击鼓》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