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嵩山途经缑岭》阅读理解答案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阅读理解题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宋之问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
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
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歌吹”一词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歌舞升平、民乐安康的繁盛之景。
B.缑岭之上,云蒸霞蔚。颔联点题,从视觉写出了诗人经过缎岭时所看到的动态之美。
C.先交代一天行程,再由眼前之景触发历史之感,后写心里所想,本诗层次分明。
D.因为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所以诗人决定归隐田园,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取向。
2、请结合全诗,赏析颈联的丰富意蕴。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阅读理解答案
1、D。(“归隐田园”的原因不是“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决定”不准确,“归来可退耕”的意思是“(若)我不做官了,我会隐居山林”)
2、①内容上,颈联上句写小草和山林充满了山野意趣,下句写古人通过山川来寄托自己的情怀;②手法上,由眼前的“野意”联想到曾经的“古情”,由眼前景拓展到历史层面,外延丰富;③手法上,草木饶有野趣,欣欣向荣,诗人触景生情,由此陷入思考,生发了深沉的感慨。④情感上,颈联寄寓着诗人对缑岭的喜爱之情和历史之感,为尾联的表情达意做了铺垫。
【解题思路】完成对诗句妙处的赏析,需按下列步骤:首先,阅读诗句,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如“饶”,本义丰富、多,这里活用为动词,即“充满”;整体把握诗句的语义,理解“草树”和“山川”这些意象的特征;第二,把握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如该联运用对偶、拟人、对比等技巧,写出了缑岭景色的具体特点;第三,结合分析,分点整合答案。
【诗歌鉴赏】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从题目来看,这首五律应是他奉命出使嵩山,途经缑岭时所写的即景抒情诗。诗人从眼前景去联想遥远的历史,“古情”成为他抒发情感的触发点。
“侵星”,星尚未落,即“拂晓”,诗人从“侵星”写起,首联交代了一天行踪的开始。“洛城”即洛阳,那是当时繁华仅次于长安的大都会,这是出发的地点。“歌吹”,即歌唱和吹奏。诗人不写洛阳如何富庶繁盛,而是截取“歌吹”这一点以点带面,歌舞升平,民乐安康,繁华自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高度凝练。
“毕景”,日影已尽,即“入暮”,诗人用“毕景”交代了一天行踪的结束。“至缑岭”直接点题,也给诗人打开了一道写景的窗口。“烟霞”,意思是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这里既契合入暮时分景物的特征,也从视觉写出了诗人经过缑岭时所看到的梦幻之景。颔联可谓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草树饶野意”一句承接“岭上烟霞生”,由远及近,继续写景。在诗人眼中,眼前的小草和山林充满了山野意趣。一个“饶”字把“草树”写活了,野意洋溢,给人无处不在之感。“山川多古情”一句则又把目光探向远方,看向那遥远的山川,山川起起伏伏,连绵不断,历史上又有多少古人在山川里寄托自己的情怀啊!颈联巧妙过渡,由前两联的叙事写景巧妙地过渡到古人及其情怀,为尾联的直接表情达意做铺垫。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中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大隐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或指真正的隐士。“薄”,轻视、瞧不起之义,“大隐德所薄”的意思是,那些大隐的品行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被人所轻视。而“归来可退耕”则写出诗人自己对大隐的理解:我不做官了,我会隐居山林。唐中宗年间政治动荡,宋之问个人经历宠辱无常,在“达”“穷”之间,宋之问的“兼济天下”之心溢于言表。
从这首诗歌的结构来看,诗歌先写诗人从洛阳出发时和到达缑岭时的画面,接着诗人由眼前之景触发历史之感,最后写心里所想,诗歌起承转合切换自如。
以上内容“《奉使嵩山途经缑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由文言文(www.wywzj.cn)整理,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蓟中作》阅读理解答案
下一篇:《梅花》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