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天下事》阅读理解答案
《西河·天下事》阅读理解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③归来未?
注释: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 “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 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 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 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2、这首诗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西河·天下事》阅读理解答案
1、A。
2、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激烈。开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凝练、含蓄。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
诗词赏析:
这首词从词中“千古恨,吾老矣”看,当是词人的晚年之作。表现一个爱国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起句醒目突出,词人对苍天发问:怎忍心把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这里所说的“天下事”,即当时的国事。当时的国事到了什么地步呢?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朝廷昏聩,志士抱负难展,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词人看到这种惨痛的现实,不由得不提出这样的诘问,这是词人长期郁积于胸的忧愤的倾诉,也是词人炽热爱国的情感的流露。“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关于献陵图事,据《续资治通鉴》第一六八卷载:理宗端平元年(1234),“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门祗候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甲戌,朱扬祖,林拓以八陵图上进。帝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帝忍涕太息久之。”献陵图意在提醒人们不忘故国,早日恢复中原。可是现在又有谁能像朱扬祖、林拓那样,提醒君王不忘故土,抗敌复国呢?这样的人物不见了。想到这里,词人郁积于胸的忧愁,杳无尽头”。“结愁不己”。“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由于南宋统治者置国家安危、民族生存于不顾,志士一腔报国的豪情壮志只好化作了尘土,最终老死荒丘。
换头处以“千古恨,吾老矣。”承上启下。“千古恨”是紧承上文而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概括了词人理想破灭的旧恨新愁。由于豪气化为尘,白骨委黄苇,这就给志士留下了永难弥平的终身之恨了。这里有身世之感,有家国之痛。加以现今年老力衰,便更是感慨万千了。以下是一系列对往事的追忆。词人曾东游淮水,凭吊英雄;也曾登临江宁府(今南京)城内的绣春台,但每登每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词人登台独酌,借酒浇愁,面对凛冽的西风,倾听着如吼的惊涛的拍击声,频频抚着身边携带的宝剑。这一细节描写,再一次告诉人们,我虽年老,还愿发愤图强,为国效力!
然而尽管词人雄心未已,豪情满怀,眼前的现实却是“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词人不仅年老了,而且失势丢权了。据史载:“理宗宝祐三年(1255)签书枢密院事王埜罢。”(《续资治通览》174卷)他成了一个无法抗敌,只能袖手旁观的在野之人。这样一个被迫身居局外的人,纵有雄心壮志,又能托付给谁呢?真是报国无路,壮志难伸。“近新来、又报胡尘起。”指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灭金后,背弃前盟,大举攻宋。“绝域张骞归来未?”张骞,西汉人。武帝建元三年(前139)以郎应出募使月支,相约共同夹攻匈奴。途经匈奴时,被拘留十多年,后逃回,又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骞知沙漠中水草所在,使军队不致困乏,有功封博望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词人多么希望能有像当年通西域的张骞那样的人,联合一切力量,击败敌人,扭转危局啊!然而这种愿望能实现吗?最后留下了一个沉重的问号!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人品味。
这首词抒发了一位爱国老人壮志未酬的情怀。全词以“恨”为轴心。词中充满了建功立业之情,苍凉沉郁之气,起句如奇峰突起,令人惊觉;结句动荡迷离,耐人寻味。可以看布局谋篇的匠心。
以上内容“《西河·天下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由文言文(www.wywzj.cn)整理,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陇头水》阅读理解答案
下一篇:《赠卫八处士》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