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翻译|注释

编辑:文言文 时间:2020.05.13 17:34:59

文言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 这。
13.也: 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 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 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 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 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 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 归顺,服从。
44.以: 凭借。
45.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 所以。
48.有: 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相关文章

  • 宁越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

  •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引导语:语文知识点是同学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方面,只有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点,才能学好这门课,鉴于此,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讲解,欢迎阅读! (一)用作代词,又...

  • 周公·李迁哲传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阅读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直,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

  •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言文 寺人披见文公 吕、郤畏逼1,将焚公宫而弑晋侯2。寺人披请见3。公使让之,且辞焉4,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5。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