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周密文言文翻译|注释

编辑:文言文 时间:2020.05.13 17:59:08

文言文

观潮

浙江之潮1,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3,仅如银线4;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5,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6,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7。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8,艨艟数百9,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10,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11,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12,水爆轰震13,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1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15,随波而逝16。

吴儿善泅者数百17,皆披发文身18,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9,出没于鲸波万仞中20,腾身百变21,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22,珠翠罗绮溢目23,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24,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也25。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词句注释

重要解释
1.浙江:就是钱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4.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7.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9.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10.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1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2.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14.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15.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16.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7.逝:去,往。
18.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19.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21.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22.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23.江干(gān):江岸。
24.珠翠(cuì)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25.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26.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27.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其余解释
伟:雄伟。
观:景观。
为:是。
既而:不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是也:指这样的景象。
教阅:教练、检阅(可不翻译)。
于:在。
如:好像
履(lǚ):动词,踩。
倏尔(shū ěr):忽然。
崩山:山倒塌。
则:连......都。
为:介词,被。
以:凭、靠。
夸:显示。
塞途(sè tú ):堵塞(dǔ sè)道路,形容人多拥挤。

白话译文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的烟雾四面腾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用丝绸缝制的十面大彩旗,争相奋力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几倍。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层次分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同时点明主旨)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背景介绍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作者觉得这篇写得不错,于是将它添加于《武林旧事》的卷三。当人们看到此文后,赞不绝口:“既能很好的描绘出风景,又不失民俗气节,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这篇文章也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也仍是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经典之作。

写作特点

一、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二、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三、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作品赏析

①美点赏析

(1)清晰的层次之美

全文语言精练,共有四个段落,可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江中壮美之景分为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文章的层次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构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局部的描述层次上。以 “水军演习”一段为例:先写教阅场面宏大——继而写指挥调度灵活,后写江面上战火密布,最后写战争胜利,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2)精彩的描摹之美

全文以描写为主,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大师,极善抓拍典型场景和特写镜头。作者笔下的浙江怒涛:登城越岭,浪涛排空,如玉似雪,如雷似霆。水军云集的场景:巨舰数百,分列布阵,旌旗刀枪,森严壁垒。江面激战场面:黄烟弥漫,炮声隆隆,声如崩山,势如破竹。吴儿弄潮则突出其踩波踏浪的姿势:“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其勇猛之态,阳刚之气,技艺之精,令人拍案称奇。写江边观潮的壮观场面则用简笔勾勒:“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席地不容闲”,观潮的热烈火爆场面,一览无余。文中无论是江中奇景还是江岸盛况,均描摹得气势恢宏,酣畅淋漓。

(3)精妙的映衬之美

作者于多处运用映衬手法表现江潮的壮丽雄伟、水军的骁勇善战和吴儿的刚健勇猛。第二段中,描写交战场面“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接着笔峰陡转,“烟消波静”“一舸无迹”,以倏然而至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蕴含着对水军行进速度之快、变化之奇的高强本领的赞誉之情。最后一段写江岸上人山人海,车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难闲,与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衬,更展示了观潮的无穷魅力,将一幅宋代历史风情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总体赏析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精彩,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精彩。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相关文章

  • 苏氏文集序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阅读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

  • 秦楚之际月表文言文翻译、注释

    作品正文 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2;虐戾灭秦自项氏3;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4。五年之间,号令三嬗,②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

  • 明史·程国祥传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阅读 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光山二县,有清名。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己属,...

  • 苏武传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阅读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