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瓮救友文言文翻译、注释
- 作品原文
- 注释
- 作品译文
- 备考训练
- 作品背景
- 人物介绍
作品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2)【光生七岁】司马光长到七岁。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3)【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4)【《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
(5)【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6)【自是】自此,从此。
(7)【释】放下。
(8)【瓮】(weng)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9)【弃去】逃走。
(10)【迸】涌出。
(11)【退】回家。
(12)【了】了解。
(13)【于】在。
(14)【闻】听、听到。“闻”在文言文中主要有6种意思①听,听到 如本文中的“闻讲《左氏春秋》”。②听说,知道③报告上级④用鼻子嗅。⑥声望,威望。如《伤仲永》中的“不能称前时之闻。
(15) 【破】打开,打破。
作品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瓮并非缸,很多解释成“司马光砸缸”,实为瓮,瓮属于陶器,器物收口,内部深,孩童落入容易被淹没,而缸是明中期以后才有,属于瓷器,敞口,浅,落入不会淹没。
备考训练
1.试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三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凛然如成人( ) (2)即了其大指( )
(3)群儿戏于庭( ) (4)足跌没水中(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读完《破瓮救友》,谈谈你从幼年司马光身上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2.(1)好像;如同(2)懂得,明白(3)玩(4)沉没,淹没
3.(1)从此,他书本不离手,如饥似渴的读书,以至于忘记饥渴冷热。(2)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4.①面对问题,我们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方法。②困难面前既要机智,又要采取果断的行动。
故事道理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困难面前既要机智,又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
作品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
上一篇:司马光勤学文言文翻译、注释
下一篇司马光幼时文言文翻译、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