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令出裘发栗与饥寒

时间:2019-09-08 20:38:51 编辑:文言文

  《景公令出裘发栗与饥寒》是春秋文人晏子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言文】

  景公之时,雨①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⑤,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⑥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⑦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⑧。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翻译】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注释】

  1.雨:动词,下雨雪

  2.霁:雨后转晴或雪后转晴

  3.被:同“披”。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这是裘中最珍贵的。成语“集腋成裘”,引申为极少可以成多。

  4.陛:宫殿的台阶

  5.间:一会儿

  6.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

  7.循:按照

  8.兼岁:两年

  【启示】

  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有些人能想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同情、怜悯。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要有行动。晏子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挨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只要我们时刻想到还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总会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尤其是有些地方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想到受灾害乡亲们的缺衣缺食缺水缺药,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助人即是助己,受害灾区得到援助,恢复生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不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全民的财富。因此,推己及人,也是一种颇识大体的生活美德。

  【阅读答案】

  练习题:

  1、 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参考答案: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一会儿 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作者简介】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看完本文的人还浏览过】

  • 张五不复猎文言文翻译 张五不复猎的启示

    【张五不复猎文言文翻译_张五不复猎的启示】【文言文】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

  •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注释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启示道理

    《张用良不杀蜂》的作者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文言文】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故恶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 披裘公贫而有志文言文翻译和感悟

    《 披裘公贫而有志 》出自黄姬水所著的《贫士传》。下文是文言文(www.wywzj.cn)整理的 《披裘公贫而有志》文言文翻译和感悟 ,欢迎阅读。 文言文 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

  • 戴高帽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戴高帽文言文道理启示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⑴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⑵师。师曰:外官不易为⑶,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⑷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⑸。师怒曰:吾辈直...

  • 莽汉断棘文言文翻译和注释|道理启示

    文言文 版本(1)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