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耳中人
《聊斋志异·耳中人》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文言文】
谭晋玄,邑诸生也(1)。笃信导引之术(2),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3),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4)。”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5),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6),旋转地上。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7),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翻译】
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注释】
(1)诸生:本指在学儒生,见《汉书·何武传》。唐代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时代,凡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通称诸生。
(2)导引之术:我国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导引,“导气使和,引体使柔”的意思,指屈伸俯仰,呼吸吐纳,使血脉流通。《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为道教用以作修炼的迷信法术之一。道教有《太清导引养生经》。
(3)趺(fū夫)坐:即“结跏趺坐”,略称“跏趺”。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即将双足背交叉于左右股上;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拇指面相合,然后端身正坐,俗称盘腿打坐。见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智度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
(4)可以见(xiàn现)矣:可以现形了。见,通“现”。
(5)丹:炼丹是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在鼎炉中烧炼矿石药物,以制“长生不死”的丹药,即“金丹”。后道士将这一方术加以扩展,称“金丹”为“外丹”,称精神修炼的成果为“内丹”。人体比拟鼎炉,“精”、“气”比拟药物,以“神”去烧之,使精、气、神凝成“圣胎”,即为“内丹”。这里指内丹,后《王兰》一文中的“金丹”,指外丹。
(6)夜叉:梵语音译。意译“能啖鬼”、“捷疾鬼”等。佛经中一种形象凶恶的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我国诗文小说中,则常指丑恶之鬼,或喻凶暴丑恶之人。
(7)颠疾:疯癫病。颠,通“癫”。
【赏析】
谭晋玄,坚持养生之道,本来是件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好事,可却被耳朵里的一个所谓的小人给吓疯了。果真是这么回事吗?其中却另有隐情。
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谭晋玄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炼之中去,尽管他闭目做出一副极其专注的样子,却常常听到外来的干扰声。他的收效不“微”才怪呐。即使“寒暑不辍,行之数月,”也是“若有所成。”
谭晋玄之所以被吓疯,主要是因为他精力分散,心不在焉,才产生了幻觉,即“耳中人“。其实,这个“耳中人”就是他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走火入魔”,如果你不“走火”,又岂能入魔呢?这个“走火”,就是走神儿了。
欲速则不达。当那种幻觉出现以后,谭晋玄还侥幸地以为“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谭晋玄的功夫不到,还自欺欺人地把荒诞当神奇,早晚也会疯的。
世界上哪里有什么“耳中人”,耳中人是个虚幻的、抽象的,或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像谭晋玄那样,完全是被另一个不集中精力修炼的“他自己”吓疯的,这或许才是他疯的真正原因吧。
【寓意】
有时候面对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潜心做事的人,才能够水到渠成。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