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相弃
《急不相弃》出自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
文言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注释
(1)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2)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3)俱:一起。
(4)欲:想要。
(5)依附:依傍附从。
(6)辄:当即。
(7)难:为难
(8)幸:幸好。
(9)尚:还。
(10)何为:有什么。
(11)迫至:追赶上来。
(12)舍:丢下,抛弃。
(13)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14)携:携带。
(15)本:当初。
(16)疑:犹豫。
(17)此:代这个原因。
(18)耳:语气词,相当于“嘛”“啊”。
(19)既:既然。
(20)纳:接受。
(21)其:他的。
(22)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23)宁: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24)可以:可以因此。
(25)相弃:抛弃。
(26)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27)遂:于是,就。
(28)携拯:携带救助。
(29)如初:像当初一样。
(30)以:通过。
(31)此:代这件事。
(32)定:裁定,判定。
(33)之:道德的。
(34)疑:犹豫
启示
急不相弃: 在有危难,紧急情况时互相都不舍弃对方。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启示我们: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