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时间:2019-08-19 22:16:59 编辑:文言文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原文】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译文】

  淳于髡说:“首先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治理人民;尔后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自己。先生你在三卿位上,名位实质还没有贡献于上下就离去,仁者都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居在较低的职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服务于商汤,五次服务于夏桀,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君子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而已,何必要走同样的道路?”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做大臣。可是鲁国日渐削弱很严重。象这样的情况贤能者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益处。”

  孟子说:“虞国当年不用百里奚后来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就成了霸主。不用贤能就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也能得到吗?”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而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而齐国的西部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因为善于哀哭她们的丈夫,从而使国家的风俗改变。内在有什么内容,外在就会表现出来。行为于某件事情而没有功效,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说齐国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认识。”

  孟子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祀的肉也没有得到,于是不脱帽子就离开了。不知者以为孔子是为了一块祭祀的肉,知道内情的人则认为这祭祀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而孔子本人想以承担轻微的罪而离开,不愿意随便离去。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一般人就很难认识到。”

  【注释】

  1.淳于髡(kun昆):人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以博学著称。

  2.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卿是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3.公仪子:人名,鲁国博士。

  4.子柳:人名,即泄柳。

  5.王豹:人名,卫国人,著名歌唱家。

  6.绵驹:人名,齐国人,著名歌唱家。

  7.华周:人名,齐国大夫。

  8.杞梁:人名,齐国大夫。此二人在齐国和莒国的战争中死亡。

  9.税:通“脱”。《左传·成公九年》:“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墨子·三辩》:“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说收于桃林。”《史记·李斯列传》:“吾未知所税驾也。”这里用为“脱”,也有解脱之意。

【“孟子”相关文章】

  •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一节 【原文】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三节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三节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九节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九节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中的好品种;如果不成熟,还不如荑草和稗草...

Copyright @ 文言文   闽ICP备2020022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