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适音原文拼音版
【 适音 】
四曰 : 耳之情欲声 , 心不乐 , 五音在前弗听 ; 目之情欲色 , 心弗乐 , 五色在前弗视 ; 鼻之情欲芬香 , 心弗乐 , 芬香在前弗嗅 ; 口之情欲滋味 , 心弗乐 , 五味在前弗食 。 欲之者 , 耳目鼻口也 ; 乐之弗乐者 , 心也 。 心必和平然後乐 。 心必乐 , 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 。 故乐之务在於和心 , 和心在於行适 。 夫乐有适 , 心亦有适。 人之情 : 欲寿而恶夭 , 欲安而恶危 , 欲荣而恶辱 , 欲逸而恶劳 。 四欲得 , 四恶除 , 则心适矣 。 四欲之得也 , 在於胜理 。 胜理以治身 , 则生全以 ; 生全则寿长矣 。 胜理以治国 , 则法立 ; 法立则天下服矣 。 故适心之务在於胜理 。 夫音亦有适 : 太巨则志荡 , 以荡听巨则耳不容 , 不容则横塞 , 横塞则振 ; 太小则志嫌 , 以嫌听小则耳不充 , 不充则不詹 , 不詹则窕 ; 太清则志危 , 以危听清则耳溪极 , 溪极则不鉴 , 不鉴则竭 ; 太浊则志下 , 以下听浊则耳不收 , 不收则不抟 , 不抟则怒 。 故太巨 、 太小 、 太清 、 太浊 , 皆非适也 。 何谓适? 衷 , 音之适也 。 何谓衷 ? 大不出钧 , 重不过石 , 小大轻重之衷也 。 黄钟之宫 , 音之本也 , 清浊之衷也 。 衷也者 , 适也 。 以适听适则和矣 。 乐无太 , 平和者是也 。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 其政平也 ; 乱世之音怨以怒 , 其政乖也 ; 亡国之音悲以哀 , 其政险也 。 凡音乐 , 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 俗定而音乐化之矣 。 故有道之世 , 观其音而知其俗矣 , 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 故先王必托於音乐以论其教 。 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 , 一唱而三叹 , 有进乎音者矣 。 大飨之礼 , 上玄尊而俎生鱼 , 大羹不和 , 有进乎味者也 。 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 非特以欢耳目 、 极口腹之欲也 , 将以教民平好恶 、 行理义也 。
吕氏春秋适音翻译
耳朵的本能想要听声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音乐在耳边也不听,眼睛的本能想要看彩色,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彩色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本能想要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香气在身边也不嗅,口的本能想要尝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美味在嘴边也不吃。有各种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决定愉快或不愉快的是心情,心情必须平和然后才能愉快。心情必须愉快,然后耳、眼,鼻,口才有各种欲望。所以,愉快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行为合宣宜中。
愉快有个适中问题,心情也有个适中问题。人的本性希望长寿而厌恶短命,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誉而厌恶耻辱,希望安逸而厌恶烦劳。以上四种愿望得到满足,四种厌恶得以免除,心情就适中了。四种愿望能够获得满足,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保全了;生命得以保全,寿命就长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来治理国家,法度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来,天下就服从了。所以,使心情适中的关键在于依循事物的情理。
音乐也有个适中问题。声音过大就会使人心志摇荡,以摇荡之心听巨大的声音,耳朵就容纳不了,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摇荡。声音过小就会舍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之心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不满,充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会不满足。声音过清就会使人心志高扬,以高扬之心听轻清之音,耳朵就舍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听不清,听不清,心志就会衰竭。声音过浊就会使人心志低下,以低下之心听重浊之音,耳朵就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专一不了,专一不了就会动气。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台宜。什么叫合宜?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就叫合宜。什么叫大小清浊适中?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均的声音,钟的重量最重不超过一石,这就是小大轻重适中。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是清浊的基准。合乎基准就是合宜。以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声音就和谐了。音乐各方面都不要过分,平正和谐才合宜。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快乐,是由于它的政治安定,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是由于它的政治乖谬,濒临灭亡的国家的音乐悲痛而哀愁,是由千它的政治险恶。大凡音乐,与政治相通,并起着移风品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因此,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宗庙里演奏的瑟,安着朱红色的弦,底部刻有小孔;宗庙之乐,只由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其意义已经超出音乐本身了。举行大飧祭礼时,只献上盛水的酒器,俎中盛着生鱼,大羹不调和五味,其意义已经超出滋味本身了。所以,先王射定礼乐的目的,不仅仅是用来使耳目欢愉、尽力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教导人们端正好恶、实施理义啊。
以上就是吕氏春秋适音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适音原文拼音版的相关介绍。为您推荐:吕氏春秋·纪·仲夏纪文言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