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谨听原文带拼音版
【 谨听 】
五曰 :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 , 一食而三起 , 以礼有道之士 , 通乎己之不足也 。 通乎己之不足 , 则不与物争矣 。 愉易平静以待之 , 使夫自得之 ; 因然而然之 , 使夫自言之 。 亡国之主反此 , 乃自贤而少人 。 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 , 听者自多而不得 。 虽有天下 , 何益焉 ? 是乃冥之昭 , 乱之定 , 毁之成 , 危之宁 。 故殷周以亡 , 比干以死 , 悖而不足以举 。 故人主之性 , 莫过乎所疑 , 而过於其所不疑 ; 不过乎所不知 , 而过於其所以知 。 故虽不疑 , 虽已知 , 必察之以法 , 揆之以量 , 验之以数 。 若此则是非无所失 , 而举措无所过矣 。 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 ? 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 ? 断之於耳而已矣 。 耳之可以断也 , 反性命之情也 。 今夫惑者 , 非知反性命之情 , 其次非知观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 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 ? 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 ? 太上知之 , 其次知其不知 。 不知则问 , 不能则学 。《 周箴 》 曰 : “ 夫自念斯学 , 德未暮 。” 学贤问 , 三代之所以昌也 。 不知而自以为知 , 百祸之宗也 。 名不徒立 , 功不自成 , 国不虚存 , 必有贤者 。 贤者之道 , 牟而难知 , 妙而难见 。 故见贤者而不耸 , 则不惕於心 。 不惕於心 , 则知之不深 。 不深知贤者之所言 , 不祥莫大焉 。 主贤世治 , 则贤者在上 ; 主不肖世乱 , 则贤者在下 。 今周室既灭 , 而天子已绝 。 乱莫大於无天子 。 无天子 , 则强者胜弱, 众者暴寡 , 以兵相残 , 不得休息 。 今之世当之矣 。 故当今之世 , 求有道之士 , 则於四海之上 , 山谷之中 , 僻远幽闲之所 , 若此则幸於得之矣。 得之 , 则何欲而不得 ? 何为而不成 ? 太公钓於滋泉 , 遭纣之世也 , 故文王得之而王 。 文王 , 千乘也 ; 纣 , 天子也 。 天子失之 , 而千乘得之 , 知之与不知也 。 诸众齐民 , 不待知而使 , 不待礼而令 。 若夫有道之士 , 必礼必知 , 然後其智能可尽 。 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 , 可谓能听矣 ; 齐桓公之见小臣稷 , 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 , 皆可谓能礼士矣 。
吕氏春秋谨听翻译
从前禹洗一次头要多次握住头发停下来,吃一顿饭要多次站起身来,以便依礼节对待有道之士,弄懂自己所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自己所不懂的东西,就能不争外物了。贤主用欢悦平和的态度对待有道之士,使他们各得其所,一切都顺其自然,让他们尽情讲话。亡国之君却与此相反,他们看重自己,轻视别人。轻视别人,那么游说的人就矜持而尽情劝说了。听取意见的人只看重自己,因而就会一无所得。这样,即使享有天下,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实际上就是把昏暗当成光明,把混乱当成安定,把毁坏当成成功,把危险当成安宁。所以商周因此而被灭亡,比干因此而被处死,如此悖乱的事真是举不胜举。
所以,君主的常情是,不会因为有所怀疑犯过错,反而会由于无所怀疑犯过错。不会因为有所不知犯过错,反而会由于有所知而犯过钴。所以,即使是不怀疑的,即使是已经知道的,也一定要用法令加以考察,用度量加以测定,用数术加以验证。这样去做了,那么是非就不会判断错误。举止就没有过错了。尧怎样在天下选取贤人而任用了舜呢?舜怎样在天下选取贤人而任用了禹呢?只是根据耳朵的听闻做出决断罢了。凭耳朵可以决断,是由于复归人的本性的缘故。现在那些昏惑的人,不知道这是复归人的本性,其次是不知道观察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就帝业的原因,那又怎么知道自己的世道不好呢?自己怎么知道自身赶不上五帝三王呢?最上等的是无所不知,次一等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不知就要问,不会就要学。《周箴》中说:“只要自己对这些问题经常思考,修养道德就不算晚。”勤学好问,这是夏商周三代所以昌盛的原因。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
名誉不会凭白无故地树立,功劳不会自然而然地建成,国家不会凭空保存,一定要有贤德之人才行。贤德之人的思想博大而难以知晓,精妙而难以了解。所以看到贤德之人而不恭教,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那么了解得就不深刻。不能深刻地了解贤德之人所说的话,没有比这更不吉利的了。
君主贤明,世道太平,那么贤德之人就在上位,君主不贤明,世道混乱,那么贤德之人就在下位。现在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断绝。混乱没有什么比没有天子更太的了。没有天子,那么势力强的就会压倒势力弱的,人多的就会危害人少的,用军队相残杀,不得止息。现在的社会正是这样的情形。所以在如今的社会上,要寻求有道之人,就要到四海边,山谷中,偏远幽静的地方,这样,或许还能得到这样的人。得到了这样的人,那么想要什以不能得到?想做什么不能成功?太公望在滋泉钓鱼,正遭逢纣当天子的时代,所以周文王得到了他因而能称王天下。文王是诸侯,纣是天子。天子失去了太公望,而诸侯却得到了他,这是了解与不了解造成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人,不用等了解他们就能役使,不用依礼相待就能使唤。至于有道之人,一定要依礼相待,一定要丁解他们,然后他们的智慧才能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这道理体现在胜书劝随同登上,周公可以说是能听从劝说了,体现在齐桓公去见小臣稷,魏文侯去见段干木上,他们都可以说是能礼贤下士了。
以上就是吕氏春秋谨听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谨听原文带拼音版的相关介绍。为您推荐:吕氏春秋·览·有始览文言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