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观世原文带拼音版
【 观世 】
二曰 : 天下虽有有道之士 , 国犹少 。 千里而有一士 , 比肩也 ; 累世而有一圣人 , 继踵也 。 士与圣人之所自来 , 若此其难也 , 而治必待之 , 治奚由至 ? 虽幸而有 , 未必知也 , 不知则与无贤同 。 此治世之所以短 , 而乱世之所以长也 。 故王者不四 , 霸者不六 , 亡国相望 , 囚主相及 。 得士则无此之患 。 此周之所封四百馀 , 服国八百馀 , 今无存者矣 。 虽存 , 皆尝亡矣 。 贤主知其若此也 , 故日慎一日 , 以终其世 。 譬之若登山 , 登山者 , 处已高矣 , 左右视 , 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 贤者之所与处 , 有似於此 。 身已贤矣 , 行已高矣 , 左右视 , 尚尽贤於己 。 故周公旦曰 : “ 不如吾者 , 吾不与处 , 累我者也 ; 与我齐者 , 吾不与处 , 无益我者也 。” 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 。 贤者之可得与处也 , 礼之也 。 主贤世治 , 则贤者在上 ; 主不肖世乱 , 则贤者在下 。 今周室既灭 , 天子既废 , 乱莫大於无天子 。 无天子则强者胜弱 , 众者暴寡 , 以兵相刬 , 不得休息 。 而佞进 。 今之世当之矣 。 故欲求有道之士 , 则於江海之上 , 山谷之中 , 僻远幽闲之所 , 若此则幸於得之矣 。 太公钓於滋泉 , 遭纣之世也 , 故文王得之 。 文王 , 千乘也 ; 纣 , 天子也 。 天子失之 , 而千乘得之 , 知之与不知也 。 诸众齐民 , 不待知而使 , 不待礼而令 。 若夫有道之士 , 必礼必知 , 然後其智能可尽也 。 晏子之晋 , 见反裘负刍息於涂者 。 以为君子也 , 使人问焉, 曰 :“ 曷为而至此 ?” 对曰 :“ 齐人累之 , 名为越石父 。” 晏子曰 :“ 嘻 !” 遽解左骖以赎之 , 载而与归 。 至舍 , 弗辞而入 。 越石父怒 , 请绝 。 晏子使人应之曰 :“ 婴未尝得交也 , 今免子於患 , 吾於子犹未邪 ?” 越石父曰 :“ 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 , 而伸乎己知者 。 吾是以请绝也 。” 晏子乃出见之 , 曰 :“ 向也见客之容而已 , 今也见客之志 。 婴闻察实者不留声 , 观行者不讥辞 , 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 越石父曰 :“ 夫子礼之, 敢不敬从 。” 晏子遂以为客 。 俗人有功则德 , 德则骄 。 今晏子功免人於厄矣 , 而反屈下之 , 其去俗亦远矣 。 此令功之道也 。 子列子穷 , 容貌有饥色 。 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 , 曰 :“ 列御寇 , 盖有道之士也 , 居君之国而穷 ,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 子列子出见使者 , 再拜而辞 。 使者去, 子列子入 , 其妻望而拊心曰 :“ 闻为有道者妻子 , 皆得逸乐 。 今妻子有饥色矣 , 君过而遗先生食 , 先生又弗受也 。 岂非命也哉 ?” 子列子笑而谓之曰 :“ 君非自知我也 ,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 , 至已而罪我也 , 有罪且以人言 。 此吾所以不受也 。” 其卒民果作难 , 杀子阳 。 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 , 则不义 ; 死其难 , 则死无道也 。 死无道 , 逆也 。 子列子除不义 、 去逆也 , 岂不远哉 ? 且方有饥寒之患矣 , 而犹不苟取 , 先见其化也 。 先见其化而已动 , 远乎性命之情也 。
吕氏春秋观世翻译
天下虽然有有道之士,但本来就很少。如果方圆千里有一个士,那就很多了,可以称得上是肩靠着肩了,如果几代出一个圣人,那就不少了,可以称得上是脚挨着脚了。士和圣人的出现,竟这样的困难,可是国家的安定却一定得依靠他们,象这样,国家安定的局面怎么能到来?即使幸或有贤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有贤人而不被人知晓,那就跟没有贤人一样。这就是安定的世道之所以很短、而混乱的世道之所以很长的原因啊。所以成就王业的人没有出现四位,称霸诸侯的人没有出现六位,被灭亡的国家一个连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得到士就没有这样的祸患了。这就是周朝所封的四百多个诸侯、归服的八百多个国家如今没有再存在的原因。即便有存在的,也都曾经灭亡过。贤明的君主知道情况是这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以保自己终身平安。比如说登山,登山的人,登到的地方已经很高了,向左右看,高峻的山还在上边呢。贤人和人相处与此相似。自己已经很贤明了,品行已经很高尚了,向左右看,还尽是超过自己的人。所以周公旦说:“不如我的人,我不跟他在一起,这是牵累我的人,跟我一样的人,我不跟他在一起,这是对我没有益处的人。”只有贤人一定跟超过自己的人在一起。跟贤人在一起是能够办到的,那就是以礼对待他们。
君主贤明,世道安定,贤人就在上位,君主不肖,世道混乱,贤人就在下位,而奸佞小人受到提拔重用。现在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废黜,世道混乱没有比无天子更严重的了。没有天子,强大的就胜过弱小的,人多势众的就欺凌势孤力单的,用军队互相残杀,无法止息。如今的世道就正是这样。所以想要访求有道之士,就应该到江海之滨,山谷之中,僻远幽静之处去访求,这样做就有幸或许能得到他们。太公望在滋泉边钓鱼,是因为正遭逢纣当政的时代,所以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纣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太公,这是因为文王了解太公,而纣不了解太公啊。平民百姓,无须了解就可以役健他们,无须礼遇就可以命令他们。至于有道之士,一定要礼遇他们,一定要了解他们,然后才可以让他们把智慧才能全都献出来。
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晏子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就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给齐人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听了以后说:“噢!”立刻解下车左边的马把这个人赎了出来,跟他一起乘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而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经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现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听说考察人的实际的人不留意人的名声,观察人的行为的人不考虑人的言辞。我可阻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先生您上礼对待我,我怎敢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待为上宾。世俗之人有功劳就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德,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德就骄做。现在晏子有从困境中解教人的功劳,却反而对被救的人很谦卑,他超出世俗已经相当远了。述就是保全功劳的方法啊。
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谢绝了。使者离开了,列子进了门,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很远吗?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事先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通晓性命的真情了。
以上就是吕氏春秋观世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观世原文带拼音版的相关介绍。为您推荐: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文言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