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拼音版注音版
《 内储说上七术 》
主之所用也七术 , 所察也六微 。 七术 : 一曰众端参观 , 二曰必罚明威 , 三曰信赏尽能 , 四曰一听责下 , 五曰疑诏诡使 , 六曰挟知而问 , 七曰倒言反事 。 此七者 , 主之所用也 。
△ 经一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 , 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 , 哀公之称 “ 莫众而迷 ”。 故齐人见河伯 , 与惠子之言 “ 亡其半 ” 也 。 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 , 而江乙之说荆俗也 。 嗣公欲治不知 , 故使有敌 。 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
△ 经二必罚
爱多者则法不立 , 威寡者则下侵上 。 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 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 , 与子产之教游吉也 。 故仲尼说陨霜 , 而殷法刑弃灰 ; 将行去乐池 , 而公孙鞅重轻罪 。 是以丽水之金不守 , 而积泽之火不救 。 成欢以太仁弱齐国 , 卜皮以慈惠亡魏王 。 管仲知之 , 故断死人 ; 嗣公知之 , 故买胥靡 。
△ 经三赏誉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 , 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 其说在文子称 “ 若兽鹿 “。 故越王焚宫室 , 而吴起倚车辕 , 李悝断讼以射 , 宋崇门以毁死 。 勾践知之 , 故式怒蛙 ; 昭侯知之 , 故藏弊裤 。 厚赏之使人为贲 、 诸也 , 妇人之拾蚕 , 渔者之握鳣 , 是以效之 。
△ 经四一听
一听则愚智不纷 , 责下则人臣不参 。 其说在 “ 索郑 “ 与 “ 吹竽 “。 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 、 韩沓为尝试 。 故公子汜议割河东 , 而应侯谋弛上党 。
△ 经五诡使
数见久待而不任 , 奸则鹿散 。 使人问他则并鬻私 。 是以庞敬还公大夫 , 而戴让诏视辒车 ; 周主亡玉簪 , 商太宰论牛矢 。
△ 经六挟智
挟智而问 , 则不智者至 ; 深智一物 , 众隐皆变 。 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 。 故必审南门而三乡得 。 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 , 卜皮使庶子 , 西门豹详遗辖 。
△ 经七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 则奸情得 。 故阳山谩樛竖 , 淖齿为秦使 , 齐人欲为乱 , 子之以白马 , 子产离讼者 , 嗣公过关市 。
△ 说一
卫灵公之时 , 弥子瑕有宠 , 专于卫国 。 侏儒有见公者曰 :“ 臣之梦践矣 。” 公曰 :“ 何梦 ?“ 对曰 :“ 梦见灶 , 为见公也 。” 公怒曰 :“ 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 , 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 ?“ 对曰 :“ 夫日兼烛天下 , 一物不能当也 ; 人君兼烛一国 , 一人不能拥也 。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 夫灶 , 一人炀焉 , 则后人无从见矣 。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 ? 则臣虽梦见灶 , 不亦可乎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鄙谚曰 :' 莫众而迷 。' 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 , 而国愈乱 , 其故何也 ?“ 孔子对曰 :“ 明主之问臣 , 一人知之 , 一人不知也 。 如是者 , 明主在上 , 群臣直议于下 。 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 , 举鲁国尽化为一 , 君虽问境内之人 , 犹不免于乱也 。”
一曰 : 晏婴子聘鲁 , 哀公问曰 :“ 语曰 :' 莫三人而迷 。' 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 鲁不免于乱 , 何也 ?“ 晏子曰 :“ 古之所谓 ' 莫三人而迷 ' 者 , 一人失之 , 二人得之 , 三人足以为众矣 , 故曰 ' 莫三人而迷。' 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 , 一言于季氏之私 , 人数非不众 , 所言者一人也 , 安得三哉 ?“
齐人有谓齐王曰 :“ 河伯 , 大神也 。 王何不试与之遇乎 ? 臣请使王遇之 。”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 , 而与王立之焉 。 有间 , 大鱼动 , 因曰 :“ 此河伯 。”
张仪欲以秦 、 韩与魏之势伐齐 、 荆 , 而惠施欲以齐 、 荆偃兵 。 二人争之 。 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 , 而以攻齐 、 荆为利 , 而莫为惠子言 。 王果听张子 , 而以惠子言为不可 。 攻齐 、 荆事已定 , 惠子入见 。 王言曰 :“ 先生毋言矣 。 攻齐 、 荆之事果利矣 , 一国尽以为然 。” 惠子因说 :“ 不可不察也 。 夫齐 、 荆之事也诚利 , 一国尽以为利 , 是何智者之众也 ? 攻齐 、 荆之事诚不可利 , 一国尽以为利 , 何愚者之众也 ? 凡谋者 , 疑也 。 疑也者 , 诚疑以为可者半 , 以为不可者半 。 今一国尽以为可, 是王亡半也 。 劫主者 , 固亡其半者一也 。”
叔孙相鲁 , 贵而主断 。 其所爱者曰竖牛 , 亦擅用叔孙之令 。 叔孙有子曰壬 , 竖牛妒而欲杀之 , 因与壬游于鲁君所 。 鲁君赐之玉环 , 壬拜受之而不敢佩 , 使竖牛请之叔孙 。 竖牛欺之曰 :“ 吾已为尔请之矣 , 使尔佩之 。” 壬因佩之 。 竖牛因谓叔孙 :“ 何不见壬于君乎 ?“ 叔孙曰 :“ 孺子何足见也 。” 竖牛曰 :“ 壬固已数见于君矣 。 君赐之玉环 , 壬已佩之矣 。” 叔孙召壬见之 , 而果佩之 , 叔孙怒而杀壬 。 壬兄曰丙 , 竖牛又妒而欲杀之 。 叔孙为丙铸钟 , 钟成 , 丙不敢击 , 使竖牛请之叔孙 。 竖牛不为请 , 又欺之曰 :“ 吾已为尔请之矣 , 使尔击之 。” 丙因击之 。 叔孙闻之曰 :“ 丙不请而擅击钟 。” 怒而逐之 。 丙出走齐 , 居一年 , 竖牛为谢叔孙 , 叔孙使竖牛召之 , 又不召而报之曰 :“ 吾已召之矣 , 丙怒甚 , 不肯来 。” 叔孙大怒 , 使人杀之 。 二子已死 , 叔孙有病 , 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 , 不内人 , 曰 :“ 叔孙不欲闻人声 。” 因不食而饿杀 。 叔孙已死 , 竖牛因不发丧也 , 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 。 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 , 此不参之患也 。
江乙为魏王使荆 ,
谓荆王曰 :“
臣入王之境内 ,
闻王之国俗曰 :'
君子不蔽人之美 ,
不言人之恶 。'
诚有之乎 ?“
王曰 :“
有之 。”“
然则若白公之乱 ,
得庶无危乎 ?
诚得如此 ,
臣免死罪矣。”
卫嗣君重如耳 , 爱世姬 , 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 , 乃贵薄疑以敌如耳 , 尊魏姬以耦世姬 , 曰:“ 以是相参也 。” 嗣君知欲无壅 , 而未得其术也 。 夫不使贱议贵 , 下必坐上 , 而必待势重之均也, 而后敢相议 , 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 。 嗣君之壅乃始 。
夫矢来有乡 , 则积铁以备一乡 ; 矢来无乡 , 则为铁室以尽备之 。 备之则体不伤 。 故彼以尽备之不伤 , 此以尽敌之无奸也 。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 谓魏王曰 :“ 今一人言市有虎 , 王信之乎 ?“ 曰 :“ 不信 。”“ 二人言市有虎 , 王信之乎 ?“ 曰 :“ 不信 。”“ 三人言市有虎 , 王信之乎 ?“ 王曰 :“ 寡人信之 。” 庞恭曰 :“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 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 议臣者过于三人 , 愿王察之 。” 庞恭从邯郸反 , 竟不得见 。
△ 说二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 行石邑山中 , 见深涧 , 峭如墙 , 深百仞 , 因问其旁乡左右曰 :“ 人尝有入此者乎 ?“ 对曰 :“ 无有 。” 曰 :“ 婴兒 、 盲聋 、 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 ?“ 对曰 :“ 无有 。”“ 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 ?“ 对曰 :“ 无有 。” 董阏于喟然太息曰 :“ 吾能治矣 。 使吾治之无赦 , 犹入涧之必死也 , 则人莫之敢犯也 , 何为不治 ?“
子产相郑 , 病将死 , 谓游吉曰 :“ 我死后 , 子必用郑 , 必以严莅人 。 夫火形严 , 故人献灼 ; 水形懦 , 人多溺 。 子必严子之形 , 无令溺子之懦 。” 子产死 。 游吉不肯严形 , 郑少年相率为盗 , 处于萑泽 , 将遂以为郑祸 。 游吉率车骑与战 , 一日一夜仅能克之 。 游吉喟然叹曰 :“ 吾蚤行夫子之教 , 必不悔至于此矣 。”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 春秋 》 之记曰 :' 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 。' 何为记此 ?“ 仲尼对曰 :“ 此言可以杀而不杀也 。 夫宜杀而不杀 , 桃李冬实 。 天失道 , 草木犹犯干之 , 而况于人君乎 ?“
殷之法 , 刑弃灰于街者 。 子贡以为重 , 问之仲尼 。 仲尼曰 :“ 知治之道也 。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 掩人 , 人必怒 , 怒则斗 , 斗必三族相残也 。 此残三族之道也 , 虽刑之可也 。 且夫重罚者 , 人之所恶也 ; 而无弃灰 , 人之所易也 。 使人行之所易 , 而无离所恶 , 此治之道也 。”
一曰 : 殷之法 , 刑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 子贡曰 :“ 弃灰之罪轻 , 断手之罚重 , 古人何太毅也 ?“ 曰 :“ 无弃灰 , 所易也 ; 断手 , 所恶也 。 行所易 , 不关所恶 , 古人以为易 , 故行之 。”
中山之相乐池 , 以车百乘使赵 , 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 , 中道而乱 。 乐池曰 :“ 吾以公为有智 , 而使公为将行 , 今中道而乱 , 何也 ?“ 客因辞而去 , 曰 :“ 公不知治 。 有威足以服之人 , 而利足以劝之 , 故能治之 。 今臣 , 君之少客也 。 夫从少正长 , 从贱治贵 , 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 , 此所以乱也 。 尝试使臣 , 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 , 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 , 何故而不治 !“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 重罪者 , 人之所难犯也 ; 而小过者 , 人之所易去也 。 使人去其所易 , 无离其所难 , 此治之道 。 夫小过不生 , 大罪不至 , 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
一曰 : 公孙鞅曰 :“ 行刑重其轻者 , 轻者不至 , 重者不来 , 是谓以刑去刑也 。”
荆南之地 , 丽水之中生金 , 人多窃采金 。 采金之禁 : 得而辄辜磔于市 。 甚众 , 壅离其水也 , 而人窃金不止 。 大罪莫重辜磔于市 , 犹不止者 , 不必得也 。 故今有于此 , 曰 :“ 予汝天下而杀汝身 。” 庸人不为也 。 夫有天下 , 大利也 , 犹不为者 , 知必死 。 故不必得也 , 则虽辜磔 , 窃金不止 ; 知必死 , 则有天下不为也 。
鲁人烧积泽 。 天北风 , 火南倚 , 恐烧国 。 哀公惧 , 自将众趣救火 。 左右无人 , 尽逐兽而火不救 , 乃召问仲尼 。 仲尼曰 :“ 夫逐兽者乐而无罚 , 救火者苦而无赏 , 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 哀公曰 :“ 善 。” 仲尼曰 :“ 事急不及以赏 。 救火者尽赏之 , 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 请徒行罚 。” 哀公曰 :“ 善 。”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 :“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 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
成驩谓齐王曰 :“ 王太仁 , 太不忍人 。” 王曰 :“ 太仁 , 太不忍人 , 非善名邪 ?“ 对曰 :“ 此人臣之善也 , 非人主之所行也 。 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 , 不忍人而后可近也 ; 不仁则不可与谋 , 忍人则不可近也 。” 王曰 :“ 然则寡人安所太仁 , 安不忍人 ?“ 对曰 :“ 王太仁于薛公 , 而太不忍于诸田 。 太仁薛公 , 则大臣无重 ; 太不忍诸田 , 则父兄犯法 。 大臣无重 , 则兵弱于外 ; 父兄犯法 , 则政乱于内 。 兵弱于外 , 政乱于内 , 此亡国之本也 。”
魏惠王谓卜皮曰 :“
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 ?“
对曰 :“
臣闻王之慈惠也 。”
王欣然喜曰:“
然则功且安至 ?“
对曰 :“
王之功至于亡 。”
王曰 :“
慈惠 ,
行善也 。
行之而亡 ,
何也 ?“
卜皮对曰 :“
夫慈者不忍 ,
而惠者好与也 。
不忍则不诛有过 ,
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
有过不罪 ,
无功受赏 ,
虽亡 ,
不亦可乎 ?“
齐国好厚葬 , 布帛尽于衣衾 , 材木尽于棺椁 。 桓公患之 , 以告管仲曰 :“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 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 而人厚葬之不休 , 禁之奈何 ?“ 管仲对曰 :“ 凡人之有为也 , 非名之则利之也 。” 于是乃下令曰 :“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 , 罪夫当丧者 。” 夫戮死无名 , 罪当丧者无利 , 人何故为之也 ?
卫嗣君之时 , 有胥靡逃之魏 , 因为襄王之后治病 。 卫嗣君闻之 , 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 , 五反而魏王不予 , 乃以左氏易之 。 群臣左右谏曰 :“ 夫以一都买胥靡 , 可乎 ?“ 王曰 :“ 非子之所知也 。 夫治无小而乱无大 。 法不立而诛不必 , 虽有十左氏无益也 ; 法立而诛必 , 虽失十左氏无害也 。” 魏王闻之 , 曰 :“ 主欲治而不听之 , 不祥 。” 因载而往 , 徒献之 。
△ 说三
齐王问于文子曰 :“ 治国何如 ?“ 对曰 :“ 夫赏罚之为道 , 利器也 。 君固握之 , 不可以示人 。 若如臣者 , 犹兽鹿也 , 唯荐草而就 。”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 吾欲伐吴 , 可乎 ?“ 对曰 :“ 可矣 。 吾赏厚而信 , 罚严而必 。 君欲知之, 何不试焚宫室 ?“ 于是遂焚宫室 , 人莫救之 。 乃下令曰 :“ 人之救火者死 , 比死敌之赏 ; 救火而不死者 , 比胜敌之赏 ; 不救火者 , 比降北之罪 。” 人之涂其体 , 被濡衣而走火者 , 左三千人 , 右三千人 。 此知必胜之势也 。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 秦有小亭临境 , 吴起欲攻之 。 不去 , 则甚害田者 ; 去之 , 则不足以征甲兵 。 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 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 , 赐之上田 、 上宅 。” 人莫之徙也 。 及有徙之者 , 遂赐之如令 。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 :“ 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 , 赐之如初 。” 人争徙之 。 乃下令曰 :“ 明日且攻亭 , 有能先登者 , 仕之国大夫 , 赐之上田宅 。” 人争趋之 , 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 , 而欲人之善射也 , 乃下令曰 :“ 人之有狐疑之讼者 , 令之射的 , 中之者胜 , 不中者负 。”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 日夜不休 。 及与秦人战 , 大败之 , 以人之善战射也 。
宋崇门之巷人 , 服丧而毁 , 甚瘠 , 上以为慈爱于亲 , 举以为官师 。 明年 , 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 。 子之服亲丧者 , 为爱之也 , 而尚可以赏劝也 , 况君上之于民乎 ?
越王虑伐吴 , 欲人之轻死也 , 出见怒蛙 , 乃为之式 。 从者曰 :“ 奚敬于此 ?“ 王曰 :“ 为其有气故也 。”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 由此观之 , 誉之足以杀人矣 。
一曰 : 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 。 御者曰 :“ 何为式 ?“ 王曰 :“ 蛙有气如此 , 可无为式乎 ?“ 士人闻之曰 :“ 蛙有气 , 王犹为式 , 况士人有勇者乎 !“ 是岁人有自刭死 , 以其头献者 。 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 , 燔台而鼓之 , 使民赴火者 , 赏在火者 ; 临江而鼓之 , 使人赴水者 , 赏在水也 ; 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 , 赏在兵也 。 又况据法而进贤 , 其助甚此矣 。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 侍者曰 :“ 君亦不仁矣 , 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 昭侯曰 :“ 非子之所知也 。 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 , 嚬有为嚬 , 而笑有为笑 。 今夫裤 , 岂特嚬笑哉 ! 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 。 吾必待有功者 , 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 鳣似蛇 , 蚕似鳣 。 人见蛇则惊骇 , 见蠋则毛起 。 然而妇人拾蚕 , 渔者握鳣 , 利之所在 , 则忘其所恶 , 皆为贲诸 。
△ 说四
魏王谓郑王曰 :“ 始郑 、 梁一国也 , 已而别 , 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 。” 郑君患之 , 召群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 。 公子谓郑君曰 :“ 此甚易应也 。 君对魏曰 :' 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 , 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 。” 魏王乃止 。
齐宣王使人吹竽 , 必三百人 。 南国处士请为王吹竽 , 宣王说之 , 廪食以数百人 。 宣王死 , 氵昬王立 , 好一一听之 , 处士逃 。 一曰 : 韩昭侯曰 :“ 吹竽者众 , 无以知其善者 。” 田严对曰 :“ 一一而听之 。”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 , 将以攻魏 。 申子欲言之君 , 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 , 不则恐恶于赵 , 乃令赵绍 、 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 。 内则知昭侯之意 , 外则有得赵之功 。
三国兵至 , 韩王谓楼缓曰 :“ 三国之兵深矣 ! 寡人欲割河东而讲 , 何如 ?“ 对曰 :“ 夫割河东 , 大费也 ; 免国于患 , 大功也 。 此父兄之任也 , 王何不召公子汜而问焉 ?“ 王召公子汜而告之 , 对曰 :“ 讲亦悔 , 不讲亦悔 。 王今割河东而讲 , 三国归 , 王必曰 :' 三国固且去矣 , 吾特以三城送之 。' 不讲 , 三国也入韩 , 则国必大举矣 , 王必大悔 。 王曰 :' 不献三城也 。' 臣故曰 : 讲亦悔 , 不讲亦悔 。” 王曰 :“ 为我悔也 , 宁亡三城而悔 , 无危乃悔 。 寡人断讲矣 。”
应侯谓秦王曰 :“ 王得宛 、 叶 、 兰田 、 阳夏 , 断河内 , 困梁 、 郑 , 所以未王者 , 赵未服也。 弛上党在一而已 , 以临东阳 , 则邯郸口中虱也 。 王拱而朝天下 , 后者以兵中之 。 然上党之安乐 , 其处甚剧 , 臣恐弛之而不听 , 奈何 ?“ 王曰 :“ 必弛易之矣 。”
△ 说五
庞敬 ,
县令也 。
遣市者行 ,
而召公大夫而还之 。
立有间 ,
无以诏之 ,
卒遣行 。
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 ,
不相信 ,
以至无奸 。
戴驩 , 宋太宰 , 夜使人曰 :“ 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 , 谨为我伺之 。” 使人报曰 :“ 不见辒车 , 见有奉笥而与李史语者 , 有间 , 李史受笥 。”
周主亡玉簪 , 令吏求之 , 三日不能得也 。 周主令人求 , 而得之家人之屋间 。 周主曰 :“ 吾之吏之不事事也 。 求簪三日不得之 , 吾令人求之 , 不移日而得之 。” 于是吏皆耸惧 , 以为君神明也 。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 , 顾反而问之曰 :“ 何见于市 ?“ 对曰 :“ 无见也 。” 太宰曰 :“ 虽然 , 何见也 ?“ 对曰 :“ 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 , 仅可以行耳 。” 太宰因诫使者 :“ 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 。” 因召市吏而诮之曰 :“ 市门之外何多牛屎 ?“ 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 , 乃悚惧其所也
△ 说六
韩昭侯握爪 , 而佯亡一爪 , 求之甚急 。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 。 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
韩昭侯使骑于县 , 使者报 , 昭侯问曰 :“ 何见也 ?“ 对曰 :“ 无所见也 。” 昭侯曰 :“ 虽然 , 何见 ?“ 曰 :“ 南门之外 , 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 昭侯谓使者 :“ 毋敢泄吾所问于女 。” 乃下令曰:“ 当苗时 , 禁牛马入人田中 , 固有令 , 而吏不以为事 , 牛马甚多入人田中 。 亟举其数上之 ; 不得 , 将重其罪 。” 于是三乡举而上之 。 昭侯曰 :“ 未尽也 。” 复往审之 , 乃得南门之外黄犊 。 吏以昭侯为明察 , 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
周主下令索曲杖 , 吏求之数日不能得 。 周主私使人求之 , 不移日而得之 。 乃谓吏曰 :“ 吾知吏不事事也 。 曲杖甚易也 , 而吏不能得 , 我令人求之 , 不移日而得之 , 岂可谓忠哉 !“ 吏乃皆悚惧其所, 以君为神明 。
卜皮为县令 , 其御史污秽而有爱妾 , 卜皮乃使少庶子佯爱之 , 以知御史阴情 。
西门豹为鄴令 , 佯亡其车辖 , 令吏求之不能得 , 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间 。
△ 说七
阳山君相谓 , 闻王之疑己也 , 乃伪谤勷竖以知之 。
淖齿闻齐王之恶己也 , 乃矫为秦使以知之 。
齐人有欲为乱者 , 恐王知之 , 因诈逐所爱者 , 令走王知之 。
子之相燕 , 坐而佯言 :“ 走出门者何 , 白马也 ?“ 左右皆言不见 。 有一人走追之 , 报曰 :“ 有。” 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
有相与讼者 , 子产离之 , 而无使得通辞 , 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 , 关市苛难之 , 因事关市以金 , 关吏乃舍之 。 嗣公为关吏曰 :“ 某时有客过而所 , 与汝金 , 而汝因遣之 。” 关吏乃大恐 , 而以嗣公为明察 。
为您推荐: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