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原文拼音版
《 孔子家语 · 五仪解 》
哀公问于孔子曰 :“ 寡人欲论鲁国之士 , 与之为治 , 敢问如何取之 ?” 孔子对曰 :“ 生今之世 , 志古之道 ; 居今之俗 , 服古之服 。 舍此而为非者 , 不亦鲜乎 ?”
曰 :“ 然则章甫絇履 , 绅带搢笏者 , 贤人也 。” 孔子曰 :“ 不必然也 。 丘之所言 , 非此之谓也 。 夫端衣玄裳 , 冕而乘轩者 , 则志不在于食焄 ; 斩衰菅菲 , 杖而歠粥者 , 则志不在酒肉 。 生今之世 , 志古之道 ; 居今之俗 , 服古之服 , 谓此类也 。”
公曰 :“ 善哉 ! 尽此而已乎 ?” 孔子曰 :“ 人有五仪 : 有庸人 , 有士人 , 有君子 , 有贤人 , 有圣人 。 审此五者 , 则治道毕矣 。”
公曰 :“ 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 ?” 孔子曰 :“ 所谓庸人者 , 心不存慎终之规 , 口不吐训格之言 , 不择贤以托其身 , 不力行以自定 ; 见小暗大 , 不知所务 ; 从物如流 , 不知其所执 , 此则庸人也 。”
公曰 :“ 何谓士人 ?” 孔子曰 :“ 所谓士人者 , 心有所定 , 计有所守 , 虽不能尽道术之本 , 必有率也 ; 虽不能备百善之美 , 必有处也 。 是故知不务多 , 必审其所知 ; 言不务多 , 必审其所谓 ; 行不务多 , 必审其所由 。 知既知之 , 言既道之 , 行既由之 , 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 ; 富贵不足以益 , 贫贱不足以损 , 此则士人也 。”
公曰 :“ 何谓君子 ?” 孔子曰 :“ 所谓君子者 , 言必忠信 , 而心不怨 ; 仁义在身 , 而色无伐 ; 思虑通明 , 而辞不专 ; 笃行信道 , 自强不息 , 油然若将可越 , 而终不可及者 , 君子也 。”
公曰 :“ 何谓贤人 ?” 孔子曰 :“ 所谓贤人者 , 德不逾闲 , 行中规绳 , 言足以法于天下 , 而不伤于身 ; 道足以化于百姓 , 而不伤于本 ; 富则天下无宛财 , 施则天下不病贫 , 此贤者也 。”
公曰 :“ 何谓圣人 ?” 孔子曰 :“ 所谓圣者 , 德合于天地 , 变通无方 , 穷万事之终始 , 协庶品之自然 , 敷其大道 , 而遂成情性 ; 明竝日月 , 化行若神 , 下民不知其德 , 覩者不识其邻 , 此谓圣人也 。”
公曰 :“ 善哉 ! 非子之贤 , 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 。 虽然 , 寡人生于深宫之内 , 长于妇人之手 , 未尝知哀 , 未尝知忧 , 未尝知劳 , 未尝知惧 , 未尝知危 , 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 , 若何 ?” 孔子对曰 :“ 如君之言 , 已知之矣 , 则丘亦无所闻焉 。” 公曰 :“ 非吾子 , 寡人无以启其心 , 吾子言也 。” 孔子曰 :“ 君入庙如右 , 登自阼阶 , 仰视榱桷 , 俯察机筵 , 其器皆存 , 而不覩其人 , 君以此思哀 , 则哀可知矣 ; 昧爽夙兴 , 正其衣冠 , 平旦视朝 , 虑其危难 , 一物失理 , 乱亡之端 , 君以此思忧 , 则忧可知矣 ; 日出听政 , 至于中冥 , 诸侯子孙 , 往来为宾 , 行礼揖让 , 慎其威仪 , 君以此思劳 , 则劳亦可知矣 ; 缅然长思 , 出于四门 , 周章远视 , 覩亡国之墟 ; 必将有数焉 , 君以此思惧 , 则惧可知矣 ; 夫君者 、 舟也 ; 庶人者 、 水也 。 水所以载舟 , 亦所以覆舟 , 君以此思危 , 则危可知矣 。 君既明此五者 , 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 , 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
哀公问于孔子曰 :“ 请问取人之法 。” 孔子对曰 :“ 事任于官 , 无取捷捷 , 无取钳钳 , 无取啍啍 。 捷捷 、 贪也 ; 钳钳 、 乱也 ; 啍啍 、 诞也 。 故弓调而后求劲焉 , 马服而后求良焉 , 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 。 不悫而多能 , 譬之豺狼不可迩 。”
哀公问于孔子曰 :“ 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 , 大则攻 , 其道如何 ?” 孔子对曰 :“ 使君朝廷有礼 , 上下和亲 , 天下百姓皆君之民 , 将谁攻之 ? 苟违此道 , 民畔如归 , 皆君之雠也 , 将与谁其守 ?” 公曰 :“ 善哉 !” 于是废山泽之禁 , 弛关市之税 , 以惠百姓 。
哀公问于孔子曰 :“ 吾闻君子不博 , 有之乎 ?” 孔子曰 :“ 有之 。” 公曰 :“ 何为 ?” 对曰 :“ 为其有二乘 。” 公曰 :“ 有二乘则何为不博 ?” 子曰 :“ 为其兼行恶道也 。” 哀公惧焉 。 有闲 , 复问曰 :“ 若是乎 、 君子之恶恶道至甚也 。” 孔子曰 :“ 君子之恶恶道不甚 , 则好善道亦不甚 。 好善道不甚 , 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 。《 诗 》 云 :‘ 未见君子 , 忧心惙 , 亦既见止 , 亦既觏止 , 我心则说 。’《 诗 》 之好善道甚也如此 。” 公曰 :“ 美哉 ! 夫君子成人之善 , 不成人之恶 , 微吾子言焉 , 吾弗之闻也 !”
哀公问于孔子曰 :“ 夫国家之存亡祸福 , 信有天命 , 非唯人也 ?” 孔子对曰 :“ 存亡祸福 , 皆己而已 ; 天灾地妖 , 不能加也 。” 公曰 :“ 善 ! 吾子言之 , 岂有其事乎 ?” 孔子曰 :“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 , 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 。 占之曰 :‘ 凡以小生大 , 则国家必王而名益昌 。’ 于是帝辛介雀之德 , 不修国政 , 亢暴无极 , 朝臣莫救 , 外寇乃至 , 殷国以亡 。 此即以己逆天时 , 诡福反为祸者也 。 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时 , 道缺法圮 , 以致妖蘖 , 桑谷于朝 , 七日大拱 。 占之者曰 :‘ 桑谷 , 野木而不合生朝 , 意者国亡乎 ?’ 大戊恐骇 , 侧身修行 , 思先王之政 , 明养民之道 。 三年之后 , 远方慕义 , 重译至者 , 十有六国 。 此即以己逆天时 , 得祸为福者 。 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 ; 寤梦徵怪所以儆人臣者也 。 灾妖不胜善政 , 寤梦不胜善行 。 能知此者 , 至治之极 。 唯明王达此 。” 公曰 :“ 寡人不鄙固此 , 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